進入冬天,寶寶平時要多多注意防寒保暖,一提到防寒保暖,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給寶寶多添衣物,除了這個方法在生活中也可以吃一些防寒的食物,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詳細講一下防寒的食物,那么寶寶耐寒食物的誤區有哪些?寶寶抗寒飲食策略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抗寒需多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
許多媽媽認為:冬天,只有讓寶寶多吃些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才能抵御寒冷的天氣;然而事實上,現代科學研究證實:在寒冷氣候下,機體的內分泌系統也被調動起來,使人體的產熱能力增加。
因此,冬季我們所需的能量與其他季節差距并不大。無需再額外地給寶寶增加進食量來獲取更多能量。
提高抗寒能力,維生素不可或缺
寶寶冬天的戶外活動相對較少,接受室外陽光照射時間也短,很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這就需要媽媽定期給寶寶補充維生素D,每周2-3次,每次400單位。
寒冷氣候使人體氧化功能加快了,維生素B1、B2代謝也明顯加快,飲食中要注意及時補充。維生素A能增強人體的耐寒力,維生素C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并且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因此,在冬天寶寶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想不怕冷,多吃含無機鹽的飲食
有醫學研究表明,如果體內缺少無機鹽就容易產生怕冷的感覺,要幫助寶寶抵御寒冷,建議媽媽冬季多讓他攝取含根莖的蔬菜,如胡蘿卜、土豆、山藥、紅薯、藕及青菜、大白菜等。這些蔬菜的根莖中所含無機鹽較多。
★保暖的處理
一、把寶寶置于較溫暖的環境(如屋內),或以大人的體熱來圍護著孩子,勿讓寶寶吹到風;但勿將窗門閉緊,仍需有新鮮空氣進入流通(尤其在車內),讓廢氣能排出。
二、保持寶寶全身皮膚的干燥,去除身上潮濕衣物,將體表水份擦干,以免水份因蒸發時吸收更多的體熱。
三、用溫熱的包被及毛巾將孩子全身里緊,包括頭部(非臉部);注意勿給寶寶戴口罩,以免阻礙其正常的呼吸;要穿內衣以能貼身保暖。
四、可以讓寶寶喝些溫熱的飲料或甜點。
五、利用熱源,如電熱器、烤燈或電毯等,對寶寶的身體及周遭環境逐漸的加熱(切忌在局部或以直接接觸皮膚的方式烘烤,以免造成灼傷),使體溫上升至正常溫度(攝氏37度左右)即可。
六、摩擦寶寶肢體及軀干,增加血液循環,而能將中央的熱源輸送到身體各處。
★寒從腳起,冬季注意腳的保暖
冬天氣溫很低,孩子的腳部保暖工作尤其需要重視。人的雙腳離心臟較遠,血液供應少,如果受涼,微血管要痙攣,進一步使血液循環量減少。
孩子腳的表面脂肪很少,保溫能力很差。冬季雙腳站在地面上,會散發大量的體溫,使腳的溫度降低,從而增劇微血管痙攣,供血受阻又進一步降低雙足的溫度。這樣不僅導致凍瘡,而且影響內臟,成年人還會引起胃痛、下腹痛、月經不調、陽萎、腰痛、腿痛等疾病。
另外,一旦腳部受寒后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微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慢,身體抵抗力削弱,于是潛伏在鼻咽部位和新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就乘機大量繁殖,使人傷風感冒、發生氣管炎等疾病。
腳的保暖關鍵在鍛煉和穿好鞋襪。孩子冬天最好穿棉襪和棉鞋。冬季濕冷地區可穿著抗凍瘡襪,因為濕度能加劇雙腳的溫度散發,造成微血管痙攣、供血受阻和組織壞死,形成凍瘡。抗凍瘡襪有防止微血管痙攣和保持血液循環暢通的作用。另外冬季穿的襪子、鞋墊和棉鞋等應經常烘曬,只有鞋襪干燥,才能保暖。
★保暖需講科學,但有時過暖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1、嬰幼兒衣物穿得過多,勢必會限制其手足的活動,甚至影響到呼吸。
寶寶出世后手足就會活動,是先天的一種了解環境、接觸外界的能力,它們需要很快知道手和腳是用來干什么用的,如何才能指揮手腳的活動為自己提供方便,pukehao.biz并通過與各種東西接觸、感覺,加深對外界的了解和適應,這種能力和機會如果受到限制無疑對孩子的發育不利。
因此冬季孩子所穿的衣物要寬松,不能影響孩子手、足活動。聰明的父母親還應當給孩子們提供更多手、足活動的機會,不斷強化手—腦之間的聯系。
2、從增強孩子抗病和耐寒能力上講,過度保暖也是不適宜的。
一方面如果害怕孩子被冷風吹著而整天緊閉門窗,會造成室內新鮮空氣不足,使寶寶發育不良,抵抗能力減弱,容易罹患各種感染。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從不出大門一步,就會由于缺乏日光的照射,容易患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后者不僅使患兒的骨骼和神經系統發育異常,還會進一步削弱其抗病能力。
因此,即便是冬季也要注意嬰幼兒房間的通風換氣,3周以內的嬰兒可在室內進行空氣浴,每次1~2分鐘,但室溫不應低于20攝氏度。
有條件的最好進行水浴,水浴時室溫應在18~20攝氏度之間,水溫應在35~36攝氏度之間,最好用澡盆給新生兒洗澡且動作要迅速,洗好后把嬰兒放在大毛巾被上邊擦邊包裹,然后用襁褓包好。如果遇上晴好的天氣,應當讓孩子到戶外接受陽光的照射。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嬰幼兒不能用電熱毯來取暖。因為后者是持續供熱,如果此時孩子全身又捂得很嚴實,散熱不好,就會使孩子的體溫隨著被窩內的溫度不斷上升,高熱和大量出汗時間一久就會對孩子的循環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害,有學者將其形象地稱為冬季“中暑”現象。
冬季中暑多發生于2—10個月大的嬰兒。由于年輕的父母唯恐孩子著涼,給孩子身上裹著大衣、毯子,還要用上熱水袋、電熱毯等,加之房間門窗關閉,室內空氣不流通,使孩子如同生活在“人造夏季”,致使體溫逐漸上升,等父母發覺時,孩子已處于高燒之中,形成冬季“中暑”。
嬰兒易發生冬季中暑的原因,還與其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健全,對外界氣溫的適應性較差有關,尤其是出生后5個月以內的嬰兒,他們產熱量大,而出汗散熱又較緩慢,這種產熱和散熱的不協調,使嬰兒容易在環境影響下出現高熱。俗話說:“要得小兒安,須帶三分饑與寒”。這就要求年輕的父母一定要學好嬰幼兒保健知識,既不能讓孩子著涼,又不能讓孩子“中暑”。
嬰幼兒對寒暖自調能力差,衣著的厚薄起著輔助調節作用。許多父母擔心寶寶受涼感冒,往往過分地加衣保暖,豈不知,衣著太厚照樣會引發感冒。
這里關鍵是對受涼感冒的認識問題。風寒入侵肌表致病的先決條件是肌腠開、汗孔張、衛表不固,除先天稟賦薄弱之外,正常兒衣著過厚會造成汗孔開張,這就給風寒入侵創造了條件。而衣被適當薄些,汗孔相對閉合,風寒之邪則不易侵入,這就是衣著越厚反而越易受涼的原因。小兒“稚陽稚陰”且為“純陽之體”,易寒易熱,故應按氣溫增減衣被,力求冷暖適宜。
嬰幼兒發育迅速,所需營養較成年人迫切,但臟腑嬌嫩,消化力弱,若飲食不節,饑飽無度,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而嘔吐泄瀉。目下因少食饑餓成疾者鮮有,乳食多頻的患者多見,父母惟恐寵兒挨餓而頻頻添加食物,長此以往,食欲越減,進而脾胃運化功能紊亂,終成積滯。
要知道乳汁入胃約2個小時方能排盡,故嬰兒喂乳時間不宜短于3個小時,半歲后可間隔4小時,并逐漸取消夜乳,增加輔助食品需相應減少乳品。夏季氣候炎熱,小兒消化能力更差,不要輕易改變或增加乳食,增食量宜隨年齡、嬰幼兒需要漸增,但飲食間隔不能太短。小兒“脾常不足”,易虛易實,飲食調理貴在定時定量,力求饑飽適度。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