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這件事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須要經歷的一件事,并且,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上學,尤其是剛剛去上學的孩子們,著本身是一件非常的大的挑戰,而上學其實也都是有意義,小朋友們也是有一些任務需要做到的,對于這些任務,家長們都真的清楚嗎?
上小學,對于孩子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就需要寶寶們具備一定的能力,那么,寶寶上小學之前,到底該具備怎么樣的能力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下,寶寶入小學前該具備的十一大能力吧。
本領一:學習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學生
在許多爸爸媽媽看來,幼兒園里孩子們很自由,可以在教室里走來走去,自由選擇玩具和玩伴,這可是老師在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讓孩子自由融入集體的輕松氛圍呢。進了幼兒園,孩子學會了把玩完的玩具放回原處,學會了離開教室的時候,聽著老師的口令排隊,什么時候午餐,什么時候午睡,什么時候吃點心。學會了自控,知道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不能隨便在教室里走來走去,不能隨意打斷老師。你有沒有發現,孩子比在家里聽媽媽講故事的時候乖多了?
本領二:學習怎樣交朋友
其實,許多3~4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交經驗,幼兒園又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教他們怎樣保持友誼,教他們在沒有老師和媽媽幫忙的情況下自己怎樣獨立解決小伙伴之間的沖突。
孩子學會怎樣參與別人的活動,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干什么呀?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默默地看別人玩,或者一個人自言自語。這樣的社交對于孩子長大之后融入集體大有幫助呢。
本領三:學會怎樣獨立說故事
盡管目前許多學前兒童研究專家不主張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認字,但是聽老師繪聲繪色地講故事,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對書籍的愛好。孩子們還常常會在老師要求下同小伙伴合作表演老師講過的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漸漸學會了抓住故事的中心,知道說故事的時候怎樣開頭、發展、結尾,求知欲就是在這樣的氛圍里漫漫萌芽的。
本領四:學會請求幫助
孩子在操場上玩的時候摔疼了,沙子飛到眼睛里去了,但是怕難為情不敢告訴老師。這是許多初入園的小朋友都發生過的情形。幼兒園老師會鼓勵孩子大聲說話,有事告訴老師。有沒有發現:原來羞羞答答的孩子更懂得怎樣保護自己了?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他的幼兒園老師在孩子的未來的求學生涯中至關緊要,直接影響著孩子今后同其他老師和成年人的相處方式。孩子如果同家庭以外的長者相處愉快的話,今后在同成年人交往方面會有相當的自信。
本領五:學會簡單的剪剪貼貼
可別小看幼兒園里那些讓孩子們剪剪貼貼的手工,這是最好的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方式。當孩子用剪刀、膠水、橡皮泥制作手工的時候,他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全都開動起來了。小女孩比男孩子更喜歡這些手工,專家指出,所有的小朋友都應該重視這樣的動手經歷,這樣孩子將來學習寫字會容易得多。
本領六:學會搭積木
研究表明,搭積木對于培養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概念大有益處。然而,就像小男孩不太喜歡手工課一樣,女孩子通常會忽略積木。專家指出,搭積木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排序和分類。如果孩子想搭一個高塔,手頭又沒有長積木,他們會發現兩塊小積木拼起來可以變成一條長的。這就在無形中為孩子將來學習除法、分數和幾何打下了基礎。
本領七:學會辨識標記、概念、節奏
幼兒園里沒有認字閱讀課,但孩子在那里認識了數字和字母,辨別了物體的顏色、形狀。知道把兩種顏色調和在一起會變成另一種顏色,知道什么東西是三角形的、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學習唱歌跳舞,懂得了節奏感令孩子朗讀的水平提高了。學習樂器對于孩子將來學習數學有幫助,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研究者還發現,參加小組唱和學習鋼琴的孩子在空間想象——如拼圖之類的游戲中表現更出色。
本領八:學會跳遠、跳高等運動技能
幼兒園里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有戶外活動,跑步、滑滑梯、攀登和球類游戲,在這些活動中,孩子的身體機能和協調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鍛煉。
操場上的活動也鍛煉了孩子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和社交能力。怎樣蜷起腿鉆過那個圈圈,怎樣找小朋友同自己一起玩蹺蹺板,操場上的自由活動同跟爸爸媽媽去公園玩可不一樣,在公園里,爸爸媽媽的眼睛老盯著孩子,會告訴孩子每一個項目怎么玩,為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喝彩。而幼兒園操場上的活動是完完全全由孩子自主的,他們學會了真正對自己負責。
本領九:學會獨立和自理
在家里,爸爸媽媽看到自己的寶貝略微吃力地干一件事,比如扣紐扣梳頭發拿玩具,總是會忍不住上去幫一把。但是在幼兒園里,老師不可能像爸爸媽媽一樣對這么多小朋友做這樣的關照。
孩子在幼兒園里學會了自己穿鞋,開果汁瓶蓋,會穿脫、折疊衣服,折疊被褥,會系鞋帶,會用筷子,會分發整理餐具,收拾桌子,會刷牙,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這些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給了孩子相當的自信,也給爸爸媽媽莫大的方便,你帶他出去旅行或去朋友家做客,再也不需要時時刻刻關注著他、幫著他了。
本領十:學會學習能力
幼兒能自己探索、發現周圍的事物進行學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那么對他今后的學習十分有益。而幼兒園各個領域開展的教學活動,都注重兒童能力的開發,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學習,要怎樣學習,從小對學習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幼兒園重視幼兒親自參與活動,通過不斷體驗、經歷,學習知識技能。
本領十一:學會良好習慣
幼兒園的教育目的是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而行為習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包括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社會規則。因此幼兒園的活動里都包含了怎樣培養他們在生活上、成長成年人上都能樹立健康的習慣,為今后的人生路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寶寶瘦小原因多勿輕易“進補”
一旦自家的孩子比同齡人瘦小,很多家長就會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喂養方式有問題。專家則認為,寶寶長得瘦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數都不存在生長發育問題。
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王興國表示,寶寶瘦小很常見的一個原因就是出生時就瘦小,還有一些是出生時異常瘦小的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或小于胎齡兒。更常見的原因是喂養失當,如乳類攝入量不足,未適時或適當地添加輔食,包括添加輔食太遲、水果太多、蔬菜太多、肉類和蛋類不足,以及孩子偏食和挑食等。
另外,寶寶過于活躍和淘氣,消耗量大,也可能是導致孩子一直胖不起來的原因。而疾病也是導致一些寶寶瘦小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反復呼吸道感染和腹瀉、消化道畸形、內分泌失調、遺傳代謝性疾病等。
兒童營養學家王斌則認為,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都不一樣,一般是受遺傳的影響。有的寶寶前期長得快,后來居上,所以不要因為現在比同齡的寶寶長得慢就過分擔心,甚至揠苗助長,買各種保健品,吃所謂的“補品”,這樣反而會影響寶寶正常的生長發育,造成早熟等不良后果。
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運動很重要
很多家長會問,要怎么做才能增加寶寶的體重呢?其實,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運動是促進寶寶生長和健康的最佳方法,父母可以分別從這兩方面著手。
王興國表示,寶寶瘦小最重要的是先評估是否真的需要干預。如果寶寶出生時就“瘦小”,那么就沒必要追趕,家長無需煩惱。如果瘦小寶寶的確需要追趕,喂養方面必須抓住“一個關鍵”和“三個條件”。一個關鍵是“蛋白質食物”,三個條件是:這些蛋白質食物必須含蛋白質多;營養價值高;容易消化吸收。符合這些條件的食物依次是奶類、蛋類、魚肉和做成肉泥、肉餡或肉丸子的畜禽肉類。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童與青少年保健科副主任盛曉陽表示,在注重飲食的同時,還要多讓寶寶到戶外活動。生長發育中的寶寶,更需要通過各種運動來推動身體各組織器官包括胃腸道的發育成熟。經常帶寶寶參加各種戶外活動,可以使寶寶心情愉快,代謝加速,食欲大增。
注意喂養誤區防止適得其反
盛曉陽提醒家長,在喂養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兩點,防止適得其反。
1。勿強迫進食。寶寶瘦小,父母本能的反應就是讓寶寶多吃點,希望讓寶寶長得胖一點。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往往父母越急切地想讓寶寶多吃點,寶寶似乎就越沒胃口,對吃飯越抗拒,造成惡性循環。
2。勿犯常見喂養誤區。除了強迫進食外,父母在寶寶喂養上的一些常見誤區,也可能造成或加劇寶寶身長、體重不達標的問題。比如每天強制要求讓寶寶喝完規定量的奶;過分擔心寶寶會過敏或不消化,而遲遲不敢給寶寶添加雞蛋、肉類等輔食。
總之,對于體重不達標的寶寶,父母需要積極提高喂養技巧,避免強迫喂養等各種喂養誤區。同時,又要認識到寶寶生長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配合醫生的指導,而不要幻想一蹴而就。
專家答疑
如何判斷寶寶吃得夠不夠?
營養師趙勁梅建議,家長可以先觀察寶寶每一餐的攝取量,以及他喜歡與不喜歡吃的食物是什么,并且拍照做記錄。然后參考官方的幼兒飲食建議量。如果寶寶吃的份量夠,只是體質較瘦,便無大礙。如果仍有疑慮,也可帶著記錄到醫院的營養科看門診,讓專家評估寶寶每天吃得到底夠不夠。
寶寶長得瘦與奶粉有關嗎?
寧波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科醫師宗冬梅認為,如果其他情況都好的話,只要奶粉量達標,奶粉和寶寶瘦小的關系就不大,并且最好不要頻繁換奶粉。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