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腦癱大家都會覺得很可怕,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生下來就有什么疾病,一般腦癱都是生下來就有的,但是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可能看不出來,以為這時候孩子本來就不會說話,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會有一些很明顯的癥狀,這時候家長要留意了。
1—3月的早期癥狀
不注意看人,不凝視,追視差,不笑;
非對稱性姿勢
頭不穩定,頸不能豎直,頭左右搖動;俯臥位不能抬頭。抬頭動作標志抗重力肌的發育情況,正常時2—3個月可抬頭45度—90度;
肌張力增高:拇指內收,手緊握拳或上肢內收、內旋。背屈呈對稱性,有時頭偏向一側,上肢內收、內旋,手握拳,全身發硬,軀干硬性伸展;
肌張力低下:全身發軟,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
4—6月的早期癥狀
反應遲鈍:不追視,不注意看人,眼不靈活;表情呆板不靈活,逗時無反應,叫名無反應。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注視手:6個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頭不穩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志。
身體扭轉: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身體逐漸變硬,有輕度角弓反張或下肢交叉,坐位呈后傾;如果全身發硬持續生后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俯臥位抬頭小于90度,拉起時頭不跟,坐位呈全前傾,全身仍發軟;如果“全身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持續生后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癥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拇指內收和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不能伸手抓物:手不靈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如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不會翻身,6個月以后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
斜視: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殘存原始反射,如非對稱性姿勢。
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7-12個月的早期癥狀
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癥狀,但在嬰兒后半期(7-12個月)則有一些其他癥狀表現:
8個月后還用腳尖站立。
8個月后下肢不使用或短暫地支持體重;
9個月后不能獨坐。
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扣、系腰帶、等不靈活,不協調;在10個月后出現手笨有診斷意義。
10個月后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12個月后不能抓站。
15個月以后,還不會邁步。
12個月以后不會與人再見,有診斷意義。
12個月以后流口水及"吃手",有診斷價值。
除此之外,腦癱的孩子還可能出現其他異常,這就需要家長關注孩子的生長發育,重視孩子出現的變化,及時發現,如果有異常,應該及時診療。
很多人,甚至是腦癱孩子家長的認知中,腦癱是沒有辦法治療,畢竟損傷的是腦部。作為神經外科醫生,必須向患者傳達一個認識:腦損傷雖然沒有辦法治療,但是并不意味著腦癱患者沒有辦法治療,雖然不能解決腦損傷,但是卻可以解決腦損傷帶來的肢體和運動異常。目前,臨床上可以通過對腦癱孩子進行綜合治療,幫助盡可能的改善異常,乃至回歸社會!
腦癱是指患兒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因各種原因所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的綜合征。
產前因素:發生宮內感染、宮內發育遲緩、妊娠期外傷、多胎妊娠等。
產時因素:主要是早產(由圍產期窒息造成的腦癱占8%~10%)、難產(難產可造成腦損傷、缺氧)。
產后因素:可能導致腦癱的新生兒并發癥,包括高膽紅素血癥、失血、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新生兒休克、顱腦損傷及癲癇抽搐等。
遺傳因素:一些腦癱患兒可能有家族遺傳病史,在同輩或上輩的母系及父系家族中有腦癱、智力障礙或先天畸形等。近親結婚出生的小兒,腦癱發生率增高。
在這些病因當中以早產、低出生體重是目前公認的最主要的腦癱致病因素,且孕期越短,出生體重越低,腦癱患病率越高。
孩子在比較小的時候每個月的狀態是不一樣的,當然不同的孩子在同一階段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上面我們有提到腦癱患兒在不同年齡段的表現,如果有這些癥狀,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真的有腦癱的話要及時治療,腦癱對孩子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視。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