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中醫說氣血之類的詞語,但是我們也不是很清楚氣血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么,氣血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具體存在的嗎?氣血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人身賴以氣血生存,缺一不可。氣與血在人體的生成不但各有路徑而且相輔相成。火交于水即化氣,水交于火即化血。
(1)飲水化氣
飲本于天陽,主化氣之物,也就是我們平常喝的水在人體能轉化為氣,水在人體又是如何轉化為氣的呢?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我們喝的水先到胃,通過脾氣的力量上交給肺,肺氣肅降再下達于膀胱,膀胱再通過腎氣的力量使之氣化于周身使五臟經脈得其調養。這就是水化為氣的過程。水轉化為氣的過程中涉及到胃、脾、肺、腎、膀胱等,它們之中任意一個功能弱了都能影響氣的生成。比如:脾氣不足的人不能多喝水,喝水過多不但轉化不了氣,還會增加脾的負擔;又比如:腎氣不足的人不能多喝水,喝水多小便多,不但增加腎的負擔也影響氣的生成。因此,不論平常還是生病時均不能盲目多喝水,多喝水并不適合于每個人!
(2)飲食化血
食是本于地陰,主化血之物。也就是說我們平常吃的食物在人體能轉化為血。食物在人體又是如何轉化為血的呢?食者,有形之陰質,主化汁化血,食物入胃后,得脾之運健,肝膽之疏泄則化為汁液,此時腎陰之水精循沖任入于胃,合所化之汁液,上歸于心,得心火之化,遂變赤色是為血。食物轉化為血的過程中涉及到胃、脾、肝膽、腎、心等,它們之中任意一個功能弱了都能影響血的生成。比如:貧血,有的是脾胃引起的,有的是肝膽有郁引起的等等,補血也需辯證施治!由此可見,補血最好的方式是好好吃飯,而粥和燉湯更是補血佳品。具體補血方法請詳看中醫養生之補血。
(1)推動與調控作用
推動也包括著激發的作用。中醫認為,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所有臟腑經絡生理活動的進行,都要靠氣的激發推動作用。如果氣虛,激發推動作用減退,生長發育就會遲緩、生殖機能衰退,或者出現早衰,同時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也會減弱。另一方面,人體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質的生成,以及血液的循環、津液的輸布等,也要靠氣的運動來推動,所以有“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水行”的說法。如果氣虛,推動之力減弱,就會發生血液停滯、水液停留等各種病變。
(2)氣的溫煦與涼潤作用
溫與煦,都是“暖”的意思。氣能產生熱量,使人體溫暖,消除寒冷,所以說氣有溫煦作用。人體的體溫所以能維持相對恒定的狀態,臟腑經絡以及各組織器官所以能維持旺盛的功能活動,都要仰賴氣的溫煦作用。同時,人體的精血津液等液態物質,也要依靠氣的溫煦才能運行輸布,所以有“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的說法。
溫煦作用屬于氣的陽性方面的作用,稱為“陽氣”。所以《醫碥》說:“陽氣者,溫暖之氣也。”陽氣在人體的作用,猶如天體中普照萬物的太陽,所謂“陽氣者,若天與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陽氣不足,產熱過少,就會發生虛寒性病變,表現為體溫偏低,畏寒喜暖,四肢不溫,臟腑的功能活動減弱,精血津液運行遲緩、代謝減弱,以及形成瘀血、痰飲、水腫等病變。
(3)氣的防御作用
防御包括防護和驅逐邪氣兩方面的涵義《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干,即侵犯。說明氣有防護邪氣“致病因素”侵犯的作用。如果邪氣已經侵入人體的某一部位時,正氣就會聚集在該處以驅逐邪氣。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所說:“邪之入于身也,……有所結,氣歸之。……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果邪氣侵入并聚結于人體的某一部位,正氣就會歸聚于這一部位,即使邪氣深入于骨,正氣也會因而聚于骨,以便驅邪外出。
(4)氣的固攝作用
固是固護、保護;攝是控制、統攝。氣的固攝作用是指氣對體內的液態物質,如精、血、津液等,具有控制、統攝、固護,以防止其無故流失的作用。
如果氣的固攝作用減弱,如氣不攝血,就會引起各種出血;氣不攝津,就會引起自汗、多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嘔吐清水、腹瀉滑脫等等;氣不固精,就會引起遺精、滑精、早泄等病癥。
氣的固攝作用屬于氣的陰性方面的作用,與氣的推動作用之間具有相反相成的關系。
(5)氣的中介和氣化作用
氣是人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之間相互聯系的中介,人體內的各種生命信息,都可以通過氣在體內升降出入的運行來感應和傳遞,從而構成了機體的整體聯系。可以這樣說:體內各臟腑之間,以及臟腑與體表相應的組織器官之間,是以經絡為聯系的通路,以氣為信息的載體,并通過氣的感應和傳遞,來加強聯系,維護協調的。例如,在應用針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方法時,其對體表刺激所發出的信息,就是通過氣的感應和運載而傳導于內臟,從而達到調節機體生理活動,使之歸于協調的。因此,氣的中介作用,便是指氣的感應和傳導信息的作用。
至于氣化,則是指通過氣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說得具體些,氣化就是由于人體之氣的運動而引起的體內物質和能量新陳代謝的過程,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例如,飲食水谷化生水谷之精 (包括津液和精微),水谷之精可轉化為血液,充養先天之精;津液化生汗和尿液;精微化生為氣,氣化為能量、熱量;氣又化生精并分化為臟腑之氣和經氣等等,都屬于氣化的具體體現。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化的前提是氣必須運動,否則就談不到氣化。也就是說,氣化離不開氣機,氣機正常才能保證氣化正常。或者說,氣的運動是產生氣化過程的條件和根本。從另一方面說,氣化過程中又時時體現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因此,氣機與氣化,分之為二,合之為一,共同維持著生命活動的有序進行。
(1)血的作用
血是構成年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脈是血液運行的管道,稱為“血府”,起著約束血液運行的作用。血液在脈管中的流動是循環往復、不歇不止的,從而才能發揮其對全身的營養和滋潤作用,為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物質。人體任何部位缺少了血液的供養,都會導致其生理功能的紊亂以及組織結構的損傷,嚴重的缺血還能危及生命。
(2)淤血形成
血液在脈中運行的過程中,如果由于某種原因而遲滯或停積,就會形成瘀血;如果由于外傷等原因,血液逸出脈外而出血,則稱為“離經之血”。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排出或消散,也會變為瘀血。所以,離經之血及瘀血都不再具有正常血液的生理功能。
(3)血的形成
血是怎樣生成的?這要從兩方面來說明。一是血液生成的物質基礎;二是血液生成與相關臟腑的關系。
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質就是飲食水谷。《靈樞·決氣》篇的一段話最能說明這一點:“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即脾胃。“受氣”的“氣”,指的飲食水谷,又稱“谷氣”。脾胃接受并消化飲食物,進而吸收了其中的精微(營養)物質,也就是“汁”。這里所說的“汁”,主要包括水谷精微中的濃厚部分,也即化生營氣的精專部分,以及有營養作用的津液(水液)。兩者進入血脈之中,即變化為赤色的血液。
可見,由水谷之精化生的營氣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亦是血液構成的主要成分。化生血的另一基本物質是腎精。因為精與血之間具有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的關系,所以腎精充足就可以化為肝血以充實血液。
以上說明,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營氣、津液及腎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質,而三者歸納起來,又不外先天之精與水谷之精。因此也可以說,血液生成的物質來源不外乎先天和后天兩方面。二者互相支持,缺一不可。
血液的化生是在多個臟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之相關的臟腑包括脾、胃、心、肺、腎等。
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是水谷精微,而化生水谷精微的關鍵臟腑是脾胃,所以歷來就有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的說法。首先是胃能受納飲食,“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 (《醫門法律》)。再就是脾的運化吸收功能要正常。因為“,胃中水谷之精氣,借脾之運化成血”(《醫碥》)。如果脾胃功能虛弱或失調,就會影響飲食,使營養攝入不足,久之便會形成血虛的病理變化。因此,臨床治療血虛證,先要注意調理脾胃,以助其運化。
心肺在血液生成過程中的作用是,先由脾胃將水谷之精微(營氣和津液)上輸于肺,與肺所吸入的清(氧)氣相結合,然后再灌注于心脈,在心氣的作用下變化成赤色的血液。正是由于肺的呼濁吸清作用,才能使濁血、暗血變成新鮮血液。也正是因為血的生成要經過心氣的化赤作用,才有“心生血”的理論。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