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健康養生 > 多動癥有何癥狀?多動癥該如何改善?[圖]

        多動癥有何癥狀?多動癥該如何改善?[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1 13:40 多動癥兒童飲食習慣

        多動癥是有很常見的一種兒童疾病,很多人都會有多動癥的癥狀,多動癥對于兒童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要注意糾正兒童多動癥。如果兒童患有多動癥比較嚴重的話要及時的去醫院治療,以免對孩子以后的生活造成影響。

        多動癥有何癥狀?多動癥該如何改善?(1)

        1、多動癥有何癥狀

        1.注意缺陷表現為與年齡不相稱的明顯注意集中困難和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是本癥的核心癥狀。患者常常在聽課、做作業或其他活動時注意難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在學習或活動中不能注意到細節,經常因為粗心發生錯誤。注意維持困難,經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從事需要較長時間持續集中精力的任務,如課堂作業或家庭作業。做事拖拉,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指定的任務。患者平時容易丟三落四,經常遺失玩具、學習用具,忘記日常的活動安排,甚至忘記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

        2.活動過多表現為患者經常顯得不安寧,手足小動作多,不能安靜坐著,在座位上扭來扭去。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安靜的場合擅自離開座位,到處亂跑或攀爬。難以從事安靜的活動或游戲,一天忙個不停。

        3.行為沖動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快速地做出行為反應。表現沖動,做事不顧及后果、憑一時興趣行事,為此常與同伴發生打斗或糾紛,造成不良后果。在別人講話時插嘴或打斷別人的談話,在老師的問題尚未說完時便迫不及待地搶先回答,不能耐心地排隊等候。

        4.學習困難因為注意障礙和多動影響了患者在課堂上的聽課效果、完成作業的速度和質量,致使學業成績差,常低于其智力所應該達到的學業成績。

        5.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患者的精細動作、協調運動、空間位置覺等發育較差。如翻手、對指運動、系鞋帶和扣紐扣都不靈便,左右分辨困難。少數患者伴有語言發育延遲、語言表達能力差、智力偏低等問題。

        6.品行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品行障礙的共病率高達30%~58%。品行障礙表現為攻擊性行為,如辱罵、打傷同學、破壞物品、虐待他人和動物、性攻擊、搶劫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規范及社會準則的行為,如說謊、逃學、離家出走、縱火、偷盜等。

        7.成年人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兒童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不管治療與否,其中60%~70%到了成年人仍然遺留有癥狀,部分可達到成年人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診斷標準。成年人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臨床表現與兒童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有差別,以“注意缺陷”為主要表現,“活動過多”會減少。由于患者沖動,行事魯莽草率,易于與同事發生沖突,容易因沖動而經常變換工作,開車容易沖動、不遵守交通規則造成交通事故。對成年人ADHD患者的癥狀評估一般要求助于配偶、父母、同事或上司等與患者關系密切者。

        1、多動癥該如何改善

        1、先從家長說起,首先家長要對這種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心理上有一個長期的準備。要了解患兒不是故意的,同時向孩子說明真相,使之對多動癥也有一定的了解,并提醒孩子不可將多動癥作為任性頑皮的借口。家長還應及時把病情告訴老師,請求校方配合治療,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2、培養孩子注意力。給他們創造一個安靜寬松的環境,正確引導。如手工的訓練、畫圖畫、角色扮演、自我表揚等方法,改善和矯正多動癥患兒行為問題。穩定患兒情緒耐心指導患兒做好每件事。

        3、不能和孩子發生沖突,獎懲有度。如遇有急躁情緒時要給予正確指導,不要激怒患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其做完一件事,并給予獎勵。對于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懲罰可以有效減少孩子這種行為的發生。矯枉過正法雖然是要求家長采取處罰的方式對待孩子,但是并不是建議家長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而是要選擇一種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爭取孩子的合作。比如說,告訴孩子如果他再做某些不正確的事,就會帶走他某個心愛的玩具,以此讓孩子注意到自己行為的不正確,并加以改正。

        4、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實施這種方法之前,家長要弄明白是什么因素導致孩子發生某些不正確的行為,找到這些因素后,要對這些因素逐一消退,還孩子健康行為。比如說,孩子發脾氣了,父母最好是采取不理睬的態度,這樣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就會慢慢消失;如果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就可能會強化孩子發脾氣的因素,使孩子反復的發生這種行為。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減少或消除多動癥兒童的不良行為。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