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心理 > 婚戀情感 > 亞偷情是什么?什么是亞偷情?[圖]

        亞偷情是什么?什么是亞偷情?[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1 16:18 偷情出軌外遇夫妻

        現實生活中偷情男女并不少見,女性一般是心理先出軌,而男性多半是身體出軌,出軌對情侶,夫妻感情傷害是非常大的,出軌也有一說叫偷情,那么什么是亞偷情呢?亞偷情就是沒有實質的性關系,但是關系卻不一樣,是一種曖昧的兩性關系,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亞偷情是什么?什么是亞偷情?(1)

        1、亞偷情是什么

        你有婚外密友嗎?這是當前一本流行雜志一項匿名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83.19%的女性和84.44%的男性承認自己在婚姻之外有親密異性朋友。一個龐大的“亞偷情”群落正在形成,這是“發乎情,止乎性,外乎婚”的非典型情感關系。

        “偷情”這個詞自誕生之日起,其作用就差不多相當于“一頂不道德的帽子”。古代中國人把這種行為叫做通奸,當時的人們對通奸者的懲罰是極其嚴酷的,所以一般不會輕言此語。由于懲罰措施的嚴厲,所以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捉賊見贓,捉奸見雙”,其中蘊含著極濃的“性”色彩。既然偷情的核心是性關系,那么亞偷情呢?

        長期以來,對于什么是“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幾乎所有的女性都認同最隱秘的身體部位是“性”。最隱秘的身體部位沒有與男人最隱秘的部位接觸,只要不超越最后的界限就不算偷情,只能稱之為“亞偷情”。

        雖然與真正的偷情相比,亞偷情分子不必背負強烈的道德重壓,但是因為現實的婚姻和家庭,內心深處的矛盾感還是避免不了的。因為在中國傳統的倫理范疇里,男性的社交空間遠大于女性,女性即使深閉燕子樓仍有“失德”的可能。因此,男性有“紅顏知己”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女性有“藍顏知己”卻屬不道德。受傳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對情的限制更為苛求,坊間不是有“女人出軌先出心”的流傳嗎?

        內心的矛盾和焦慮,必然要尋找宣泄渠道。從諸多電臺夜間情感對話節目到網絡論壇,到博客,到心理醫生,亞偷情的男女不停的釋壓。盡管他們都知道這種關系的性質屬于“見光死”,但還是樂此不疲地奔波著。奔波的下一站在哪里,天曉得。

        2、女人偷情的原因

        1.偷情滿足女人的好奇心

        相對于男人來說,女人對于躺在她身邊的這個叫做丈夫的男人永遠都充滿著一種好奇,許多女人至死都想解開這個謎團:為什么蕓蕓眾生中,我就和這個男人廝守了一生?因此,女人應該有一次偷情的探險。

        這探險的過程,就是一步步解開女人心結的過程,那個叫丈夫的男人,其實就是宿命的一種安排,說邂逅也好,說天意也罷?;剡^頭來,女人發現,她永遠也成不了探險家,因為,女人從任何男人、包括自己丈夫那里得到的永遠只有兩個字--失落。就像打開大盒套小盒的禮物一樣,隨著包裝一層層打開,期望值也越來越高,而結果卻早有預料,除了失落還有什么?

        2.偷情讓女人更懂得什么是愛

        女人是一個對愛的渴求永遠也不會滿足的動物。她需要男人的呵護,需要男人的重視,需要和男人的身心達到高度的合二為一,盡管女人也知道這是多么天真的幻想。偷情也許能夠一時滿足女人對愛的要求。

        但是,女人會很快發現,她所需要的愛一定是安全的,是合乎道義準則的,但只要是偷情,那么,女人就無法讓自己自由,無法肆意自己的情感。尤為重要的是,女人窮極一生追逐的就是自己是愛的寵兒,這樣的感受必須一定是被社會認可的,而偷情無法讓女人體會這樣的感受,也許,愛的真正意義就是如此。

        3.偷情讓女人更加了解自己

        每個人都有兩面,一個蕩婦、一個淑女完全可以集合于一個女人身上。當一個女人以蕩婦的狀態放縱自己的時候,她會發現,世界也變了;反之,當她以淑女的形象示人的時候,她又會發現生活的真正本質。偷情,讓女人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最渴望得到什么,什么是自己最看重的,這對女人來說很重要,有選擇,就懂得放棄。偷情,讓女人目標明確,腳步堅實。

        4.偷情讓女人更女人,偷情的女人風情萬種

        偷情就像時下風行的海選,不是任何女人都能夠“偷”到情,也不是任何女人都有能力,有魅力,有勇氣,有機會,有愿望“偷”到情的。而最終偷情成功的女人,一定優秀的女人,一定是女人中的極品。因此,女人偷情的過程,就是一種歷練的過程,是一個讓女人脫胎換骨的過程,女人的一生,要戀愛,要婚姻,要生育,更要偷情。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