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疾病百科 > 妊娠遭遇糖尿病該怎么辦?妊娠遭遇糖尿病有什么風險?[圖]

        妊娠遭遇糖尿病該怎么辦?妊娠遭遇糖尿病有什么風險?[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2 17:05 妊娠孕婦糖尿病

        對于懷孕的女性來說,最害怕的就是妊娠糖尿病,因為這種疾病可能會導致女性高危妊娠,不僅影響自己身體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以及身體健康,那么妊娠遭遇糖尿病該怎么辦?妊娠遭遇糖尿病有什么風險?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妊娠遭遇糖尿病該怎么辦?妊娠遭遇糖尿病有什么風險?(1)

        1、妊娠遭遇糖尿病的風險

        目前,全球有超過1.99億名女性糖尿病患者,2/5的女性糖尿病患者處于生育年齡,1/7的分娩受到糖尿病的影響。那么,糖尿病對妊娠有什么影響,妊娠期糖尿病又該如何管理呢?

        妊娠期糖尿病包括孕前患有糖尿病(1型或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糖尿病。而妊娠糖尿病(GDM)是一種獨立的糖尿病類型,不同于通常所認知的1型或2型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間才出現或首次發現的糖尿病或任何程度的糖耐量異常。

        對孕婦七大影響不容忽視

        流產高血糖可使胚胎發育異常甚至死亡,流產率為15%~30%。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率較非糖尿病孕婦高2倍~4倍。

        感染未能很好控制血糖的孕婦易發生,感染亦可加重糖尿病代謝紊亂,甚至誘發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

        羊水過多發生率較非糖尿病孕婦高10倍。

        分娩巨大兒因巨大兒發生率明顯增高,難產、產道損傷、手術產概率增高。巨大兒的發生率高達25%~42%。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易發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遠期影響妊娠糖尿病孕婦再次妊娠時,重發率高達33%~69%;遠期患糖尿病概率增加,高達70%的妊娠糖尿病婦女在懷孕后22年~28年發展為糖尿病(2型為主)。

        胎兒患糖尿病風險增加

        暴露于母體糖尿病的胎兒,其兒童期和成年人糖尿病及肥胖的發生風險增加。胎兒先天畸形的發生率為正常妊娠的7倍~10倍。胎兒宮內生長受限的發生率達21%。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率增高。新生兒脫離母體高血糖環境后,高胰島素血癥仍存在,若不及時補充糖,易發生低血糖,嚴重時甚至會危及新生兒生命。

        得了妊娠期糖尿病要少食多餐

        既要保證孕婦和胎兒能量的需要,又能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而且不發生饑餓性酮癥,盡可能選擇低血糖指數的糖水化合物,少量多餐,每日5餐~6餐。妊娠期孕婦的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最好,如散步、練瑜伽、打太極拳等,不可做劇烈運動,如跑步、打球等,每天至少一次。一般于餐后半小時~1小時運動,持續20分鐘~30分鐘。監測空腹、餐前血糖和餐后1小時~2小時血糖,有條件者每日測4次~6次。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標準: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藥,通過飲食治療不能控制血糖時,遵醫使用胰島素治療。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每3個月進行一次腎功能、眼底和血脂檢測。

        如何早期發現妊娠糖尿病

        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有高危因素的孕婦在進行首次產前檢查時,應全面篩查2型糖尿病。首次產檢未被診斷為糖尿病的孕婦,應在孕24周~28周篩查妊娠糖尿病。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在產后6周~12周,應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篩查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至少每3年進行一次糖尿病篩查。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婦女,如果已經發展為糖尿病前期狀態,需要進行生活方式干預或藥物干預。

        出現以下表現應警惕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可能:

        1.有三多癥狀(多尿、多食、多飲)。

        2.外陰、女性私處假絲酵母菌反復感染。

        3.孕婦體重>90千克。

        4.并發羊水過多或巨大兒。

        2、妊娠糖尿病飲食的管理

        ①饑餓難忍怎么辦?

        少量多餐,分餐,雜糧代替精細糧,逐漸減量。

        ②如何吃水果?

        算入總能量,含糖低的水果,蘋果、西紅柿、桔子,兩餐間加餐用,根據血糖調整。

        ③如何預防低血糖?

        分餐,備食物,出現癥狀立即進食,逐漸減餐,讓身體耐受。

        ④如何預防酮癥?

        高糖酮癥和低糖酮癥都要預防,大量飲水,適當控制,少量多餐,注意鑒別饑餓性酮癥和高血糖酮癥酸中毒。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