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母嬰 > 醫生將胎兒塞回子宮,為什么要將胎兒塞回子宮?[多圖]

        醫生將胎兒塞回子宮,為什么要將胎兒塞回子宮?[多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4 17:59 子宮胎兒順產

           順產生孩子是一件非常疼痛的事情,甚至有人給疼痛分級,而生孩子的痛苦為最高級,因此許多女性生完孩子后再也不愿意順產了。但顯示生活中卻有女性生完孩子后,醫生又把胎兒塞回了子宮,等幾個月后再重新順產...,那么為什么要將胎兒塞回子宮呢?

        醫生將胎兒塞回子宮,為什么要將胎兒塞回子宮?(1)

        1、為什么塞回子宮

        今年2月,武漢31歲的劉敏懷孕23周時發生流產征兆,胎兒的腳露出宮頸,因胎兒太小,分娩出來難以存活,醫生用紗布做成“小錘子”,小心翼翼地將胎兒的腳,一點點送回子宮內,再用縫合線將宮頸口扎緊。4月21日分娩時,醫生再將“扎緊”的宮頸口松開,劉敏順產分娩出男嬰。

        醫生將胎兒塞回子宮,為什么要將胎兒塞回子宮?(2)

        2、怎樣做才能順產

        1、合理營養

        孕期要注意合理的營養攝入,控制體重。孕婦理想的懷孕體重為:孕早期以增加2千克,中期3-6個月和末期7-9個月各增加5千克,前后共增加12千克左右為宜。如果整個孕期體重增加超過20千克,就有可能使寶寶長的過大。如果寶寶體重超過4千克,將會增加難產幾率。為了控制合理體重,在妊娠期間,孕婦在保證營養均衡的情況下,應多吃新鮮蔬菜和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

        2、謹慎用藥

        應為有的藥物可對胎兒造成傷害,甚至有些藥物會導致胎兒死亡,因此在妊娠期間一定要謹慎用藥。在分娩前一些可以破氣逐瘀以及苦寒沉降的中藥也應注意不能使用。

        3、定期檢查

        定期檢查能夠連續的觀察各個階段的胎兒的生長發育和孕媽媽的身體變化情況,對于妊娠期高血壓、胎兒體重異常、胎位不正等異常情況,通過定期檢查及時發現,既可以治療糾正或者進行適當處理,又能消除影響分娩的潛在危險因素。

        4、孕期鍛煉

        孕期進行適當的活動,鍛煉與分娩有關的肌肉等,有助于加強分娩時的產力。堅持做孕期體操,不但有利于控制孕期體重,還有利于順利分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懷孕是一個特殊的生理過程,孕婦在經常鍛煉的同時應當注意鍛煉的時間、強度等,防止過度疲勞、避免宮縮等。另外有習慣性流產、早產史等不宜進行鍛煉。

        5、做好分娩準備

        準媽媽可在預產期前一個月,通過醫生或者書本等其他方式充分了解有關分娩的知識,做好心理準備,掌握一些有助于產程進展、緩解分娩疼痛的技巧。對分娩的理解越充分,信心越足,順利分娩的可能性就越大。

        醫生將胎兒塞回子宮,為什么要將胎兒塞回子宮?(3)

        3、順產時怎樣用力

        1、第一階段:均勻呼吸,不用力

        第一階段也叫開口期,從子宮有規律地收縮開始,到子宮口開全。初產婦往往要經歷12-14個小時的陣痛,這一階段子宮收縮的頻率較低,收縮力量較弱,其主要作用是使子宮口開大。

        正確用力方法:在此階段應注意有意識地鍛煉腹式深呼吸。宮縮時,深吸氣,吸氣要深而慢,呼氣時也要慢慢吐出;宮縮間歇期,最好閉眼休息,以養精蓄銳。

        2、第二階段:用盡全力,屏氣使勁

        第二階段從宮頸口開全至胎兒娩出。此階段子宮收縮快而有力,幾乎是一兩分鐘一次,每次持續50秒左右。

        正確用力方法:宮口開全后,當宮縮開始時,臨產準媽媽應雙腿屈曲分開,兩手抓住手柄,像解大便一樣用力向下,時間越長越好,以增加腹壓,促進胎兒娩出。宮縮間歇時,充分放松休息,自選下次宮縮時再用力。

        胎頭露出后,宮縮強烈時,產婦不要再向下用力,同時應張口哈氣,以解除過高的腹壓,以免造成會陰嚴重裂傷。宮縮間歇時,產婦稍屏氣向下用力,使胎頭緩緩娩出。

        3、第三階段:再次用盡全力

        此階段也叫胎盤娩出期,胎兒娩出后,宮縮會有短暫停歇,大約相隔10分鐘左右,又會出現宮縮以排出胎盤,這個過程大約需要5-15分鐘,一般不會越過30分鐘。

        正確用力方法:此時還可按照第二階段的屏氣法用力,用盡全力,以加快胎盤的娩出,減少出血。

        醫生將胎兒塞回子宮,為什么要將胎兒塞回子宮?(4)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