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膳食 > 營養(yǎng)科普 > 哪些食材能有效補血?傷害氣血的食物有哪些?[圖]

        哪些食材能有效補血?傷害氣血的食物有哪些?[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5 20:37 氣血紅棗紅豆

        女性朋友由于生理上的特殊性,每個月都會有周期性出血的情況,也就是生理期,在這個階段由于大量的失血,所以,很多的女性朋友都有氣虛血虛的狀況出現(xiàn),所以更加的需要調理補充氣血,那么,哪些食材能有效補血?傷害氣血的食物有哪些?

        哪些食材能有效補血?傷害氣血的食物有哪些?(1)

        1、補氣血的食物

        1. 紅棗

        紅棗是眾所周知的補氣養(yǎng)血圣品。它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有機酸、維生素A、維生素C、礦物質鈣等多種氨基酸和營養(yǎng)成份,而且物美價廉,既可以熬粥煲湯,還可以直接食用。

        如果你每天有吃酸奶的習慣,還可以將紅棗掰碎撒在酸奶上食用,美妙的滋味和口感絕對超出你的想象。

        2. 紅豆

        紅豆有活血排膿、清熱解毒的作用,還有利水退腫的功效,能幫你解決水腫發(fā)胖的困擾。

        至于營養(yǎng)價值方面,紅豆富含維生素B1、B2、蛋白質和多種礦物質, 補血功能強大。

        3. 燕窩

        燕窩自古就是皇室和貴族滋補氣血、養(yǎng)陰潤燥的首選,還有健脾開胃、潤肺養(yǎng)顏的功效,能清虛熱、補虛損、治咳喘。

        4. 魚膠

        魚膠也有補氣血、養(yǎng)容顏的絕佳效果,對于氣血不足、神疲體倦、肌膚不澤、面部皺紋者都有幫助。

        5. 桂圓

        無論是新鮮桂圓還是桂圓干,都有補脾攝血、補心安神之功效。

        它們可治療因氣血不足導致的失眠、健忘等身體不適。

        如果你生理期后體力虛弱,用它來調補也很合適。

        2、傷氣血的食物

        1、不渴不喝水

        水不僅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還是人體排毒的工具。調查顯示,七成年人都是發(fā)覺渴了才喝水,殊不知當你感到口渴時,身體至少已流失了1%的水分。

        喝水不是為了解渴,而是要讓其參與新陳代謝。長時間缺水會增加血液黏稠度,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對腎臟損害也很大。而且越不及時補水,喝水的欲望就會越低,身體就會變得越來越“干旱”。

        專家建議:不管渴不渴都要充分補水,成年人一般每天至少要喝1200毫升水。

        晨起后空腹喝杯溫開水能稀釋血液;飯后半小時內不要喝水,否則會稀釋唾液和胃液,影響消化;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因為頻繁起夜會影響睡眠。

        2、不重視主食

        曾經,米飯、面條、饅頭都是人們餐桌上頓頓不離的主食,可生活好了,這些食物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很多人為了減肥甚至拿水果充當主食。

        主食吃得少,壞膽固醇會增高,患心臟病的風險就更大。而傳統(tǒng)醫(yī)學更強調“五谷為養(yǎng)”,主食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氣血虧虛、腎氣不足。以水果當主食,極易造成營養(yǎng)不良和營養(yǎng)不均。

        專家建議:應保證膳食中谷物等主食提供每天所需能量的50%~60%。

        成年人一天約需2000千卡熱量,其中源于主食的應不少于1000千卡,三餐分配比例最好是4:3:3或4:4:2,如早上吃兩個包子、一碗粥,中午吃碗面條,晚上吃一小碗米飯加塊紅薯,就較合理。

        3、漏掉早餐

        很多人因起床晚、怕麻煩、趕時間等原因,“犧牲”掉早餐。

        不吃早餐的人胰島素水平更高,久而久之易患糖尿病。常不吃早餐會增加患心臟病風險。

        漏掉早餐也會降低工作效率。另外,還易引起皮膚干燥、起皺和貧血,誘發(fā)消化道疾病。長期不吃早餐,甚至會使膽固醇增高,易患上膽結石。因此,無論多忙,早餐不能省。

        專家建議:最好在早上7~8點吃早餐。如果吃太早,會干擾胃腸的休息。另外,早飯種類要少而精。

        溫馨提示:其實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只是自己沒有引起重視,從而危害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因此希望大家要了解一下自己是不是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出現(xiàn)上面的致命因素錯誤了。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