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女性 > 長效的避孕藥對女性的危害有哪些?女性服用長效避孕藥的影響[圖]

        長效的避孕藥對女性的危害有哪些?女性服用長效避孕藥的影響[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5 22:04 避孕藥惡心嘔吐

        服用避孕藥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避孕方式,市面上的避孕藥有很多不同種品牌的,避孕藥也分為長效的和短效的兩種,女性經常服用長效的避孕藥會對身體造成什么傷害呢?估計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下面,小編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女性服用長效避孕藥的危害。

        長效的避孕藥對女性的危害有哪些?女性服用長效避孕藥的影響(1)

        1、女性服用避孕藥的危害

        1.類早孕反應。如惡心、嘔吐等現象。長效避孕針的類早孕反應比口服藥輕,一般無需診治。

        2.月經期間女性私處不規則出血。這是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情況,可加服炔雌醇片1片,如果還是流血,建議改用其他避孕方法。

        3.月經周期縮短。延長經期的方法可以在每次預行經前4~5天,每日服短效避孕藥1~2片,連服5天。

        4.月經量發生變化。其中副作用一般無需做治療,停藥后均能恢復正常。如果這種比較明顯,建議停藥改用其他避孕方法。

        5.頭痛。注意測量血壓,如血壓正常,可繼續用藥,如持續頭痛,應考慮停藥。

        6.乳房腫脹、心悸、潮紅、腰酸、腹痛等,一般在停藥后可恢復正常。

        7.使用長效避孕藥時應定期體檢,包括乳腺、肝功能、血壓和宮頸刮片,發現異常者應停藥。哺乳婦女至少生產6個月后才能開始應用,不哺乳婦女產后至少6個星期才可使用。

        2、更完美的避孕方法

        一、孰優孰劣

        目前流行的避孕方式通常分為5種:自然避孕法,屏障避孕法,宮內節育器;激素避孕法,絕育。宮內節育器和絕育不適合你的情況,所以只討論自然避孕法、屏障避孕法和激素避孕法。

        1.自然避孕法:包括中斷同房和計算安全期法。中斷同房必須在性高潮來臨前,將陰莖抽出女性私處外,實施起來非常困難,而且,在射精之前有一些精子已經漏入女性私處。此避孕方式極其不可靠,長期使用可嚴重影響男性的身心健康,引起前列腺炎等疾病。計算安全期法:推算方法是從下次月經來潮的第1天算起,倒數14天或減去14天就是排卵日,排卵日及其前5天和后4天加在一起稱為排卵期。避開排卵期達到避孕的目的。

        特別提示:外用殺精劑是一種很常見的避孕方式,有栓劑、片劑、藥膜、凝膠及女性私處海綿塞等多種形式。它能通過化學作用,在女性生殖道內殺死精子,或使精子不能游動。

        2.屏障措施:包括避孕套和女性私處隔膜(女用避孕套)。在用避孕套之前,必須避免陰莖和女性私處的接觸。同房時避孕套須戴好,射精后,在陰莖疲軟之前必須將陰莖(連同避孕套)拔出。否則避孕套可能會滑進女性私處。建議在使用前檢驗一下避孕套是否有漏洞。

        3.激素避孕方法:口服避孕藥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避孕措施,尤其在青少年和二十歲出頭的婦女中間使用最為廣泛。復合型口服避孕藥含有兩種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這兩種激素可以阻止卵巢中卵細胞的生長和成熟,也就阻止了排卵的發生。這意味著,如果正確服用口服避孕藥,其避孕可靠性幾乎達100%,遠遠高于避孕套的避孕可靠性,在可供新婚夫婦選擇的避孕方法當中列舉首位。

        4.緊急避孕方法:如果忘記采取避孕措施或者避孕失敗,可服用緊急避孕藥。但緊急避孕藥僅作為常規避孕措施失敗的一種補救措施,有可能引起惡心、嘔吐、月經紊亂等不適,所以盡量采取常規的避孕措施,避免使用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避孕方法。

        二、不同情況對號入座

        新婚時期新婚期的避孕措施應以簡單、容易掌握、不會給今后的妊娠帶來影響為原則,口服短效避孕藥是最佳選擇。

        探親階段短暫相會容易使女性正常的排卵規律被打亂,再加上探親時間不能根據月經周期安排,所以使用探親避孕藥最合適。此外,也可以使用避孕套、避孕栓、避孕藥膜等外用避孕方法。如果是計劃好的探親,或者探親時間超過半個月,可于當月的月經來潮第5天起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藥。

        懷孕及哺乳期為了不影響幼兒發育及乳汁分泌,這個時期的女性最好選擇一些物理方法,如在產后6周檢查時放置宮內節育器(俗稱“上環”)。使用避孕套、女用避孕膜、女性私處藥環、皮下埋植劑等也是不錯的選擇,且產后42天就可以開始使用。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