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大眾資訊 > 開學季|關注“返校抑郁癥”,為孩子驅散心靈的陰霾

        開學季|關注“返校抑郁癥”,為孩子驅散心靈的陰霾

        大眾健康網 2023-08-30 14:52

        又到開學季,新的課本、新的學年、新的老師和同學,意味著孩子們也將迎來全新的學習和成長階段。

        然而,臨近開學,王女士卻發現自己即將升入高中的女兒笑笑(化名)有點古怪:總把自己關在房間,原本性格開朗最近卻變得不愛說話,常因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對學習相關的話題非常抵觸,甚至出現發燒癥狀。

        王女士憂心忡忡地帶笑笑到醫院進行系列檢查,最終卻在心理科找到了答案。醫生告訴王女士,笑笑是典型的“開學綜合征”,隨著開學時間臨近,許多孩子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媒體報道常將這種現象稱為“返校抑郁癥”,家長和學校應予以重視,及時給予孩子有效的幫助。

        “返校抑郁癥”有典型表現,家長應及時關注

        “返校抑郁癥”產生的原因是多維度的:一方面,孩子往往在假期處于相對放松的狀態,開學則意味著進入緊張和快節奏的學習,如果“緊張”與“放松”之間沒有過渡和調整,孩子往往因無法適應,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現不適癥狀;另一方面,學生群體的情緒處理能力相對較弱,面臨新的人際關系、學習及考試壓力時,更容易產生恐懼和抵觸心理。

        孩子對情緒問題乃至心理疾病往往缺少清晰認知,這就更需要家長及時發現孩子釋放出的“求救信號”,切忌將孩子表現出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看作“不上進”和“矯情”。專家建議,家長應重點關注孩子在生活作息、行為習慣兩個方面的變化,如果孩子返校前出現作息不規律,食欲不振,長時間沉迷電子游戲,做事拖延、不積極,情緒低落、容易發脾氣,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甚至有頭痛、胃痛、發熱等軀體癥狀,那么孩子很可能是“返校抑郁癥”。

        不過,“返校抑郁癥”不能簡單地跟抑郁癥劃等號。專家強調,青少年出現抑郁情緒,并不意味著得了抑郁癥,通過科學、及時地疏導,“返校抑郁癥”可以很快地調整過來。因此家長無需過度緊張,但仍需足夠重視,如果忽視青少年的抑郁情緒,不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則容易發展為真正的抑郁癥。

        走出常見誤區,警惕青少年抑郁

        馬上升入高三的小林(化名),與抑郁相伴已經兩年有余。

        談及抑郁的起點,小林回憶道,“我中考時超常發揮,考上我們當地的重點高中。家人覺得我‘逆襲’上了好高中,未來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學,但高一剛開學我就被打擊了,同學們的學習進度遠超過我,課本上的內容大家基本在暑假就提前學過一遍,同學們課后討論的也都是課外的練習題。高中的第一次月考,我的成績墊底,父母也因此不斷督促我學習,我感覺自己像一根繃緊的風箏線,一頭連著父母的期望,一頭被繁重的學習壓力拉扯,隨時都可能斷掉。”

        漸漸地,小林感到壓力逐漸從學習傳導到人際交往,“成績墊底”這件事情讓小林變得自卑、敏感,她自述:“很難和同學聊到一起,開始恐懼去上學,更糟糕的是,我的記憶力也越來越差,上課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每次聽到父母說‘加油考個好大學’時,我就感覺到極度焦慮和絕望。我覺得自己已經用了全部精力,每天都非常疲憊,但成績一點起色都沒有。”

        小林曾試著向父母傾訴,但得到的只是“學習壓力大才正常,有壓力才有動力”的寬慰。直到高二,小林父母在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的建議下,帶著小林前往專業醫療機構就診,這才開始與抑郁癥的抗爭。

        專家呼吁,“家長對孩子抑郁情緒的失察,容易導致孩子錯過最佳的就診時間和治療窗口,小林就是典型例子。孩子情緒出現異常,不能簡單地歸結于學習壓力大,更不能諱疾忌醫,只要孩子不排斥,任何時候帶孩子就診都是正確的選擇。”

        堅持規范化治療,建立治療聯盟”

        從出現抑郁情緒到被確診為抑郁癥,小林經歷了一年多的掙扎,而其后的抗抑郁治療之路,也經歷了不少坎坷。確診后的半年多時間里,她先后使用了三款抗抑郁藥。“第一次用藥后,我的低落情緒好了些,但還是會頭痛頭暈,不想回到學校去上學,覺得提不起勁。換用第二種藥物后,產生了比較嚴重的副作用,體重增了不少。換用第三種藥物時,不再頭痛頭暈,但依舊沒有動力,對返校提不起興趣。”

        小林的上述情況,也是廣大抑郁癥患者治療困境的縮影:治療后存在疲勞、快感缺失等殘留癥狀,病程傾向于慢性化,患者不得不長期“帶病生活”。專家認為,對于學生群體而言,接受規范治療,減少殘留癥狀對正常學習和生活的負面影響,顯得尤為迫切。

        小林的主治醫生王教授分析表示,小林之前使用的雖然都是經典的主流抗抑郁藥物,但對其作用并不大。由于馬上要進入新學期備戰高考,患者和家長希望能全面地改善殘留癥狀,盡可能不影響學習生活。最后我給她用了去年剛上市不久的抗抑郁創新藥若欣林。

        事實上,抑郁癥的癥狀及治療“千人千面”,個體化差異很大,因此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很重要。小林表示,“換用若欣林后,我的低落情緒好了很多,不再焦慮、疲乏、頭暈頭痛,對學習生活重新有了動力,現在新學期在即,我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戰,取得更好的成績。”

        臨床研究結果證實:若欣林(鹽酸托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能夠全面、穩定的治療抑郁癥,顯著改善患者焦慮狀態、阻滯/疲勞癥狀、快感缺失和認知能力;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起嗜睡,且不影響體重和脂代謝,為抗抑郁治療提供新選擇。

        王教授進一步強調,對于學生抑郁癥群體而言,除了接受規范治療,還需要一系列的支持,因此要倡導“治療聯盟”的概念,即醫生、患者、家屬、學校等多方形成聯盟,共同努力。正如小林所說:“雖然患病期間有許多難熬的時刻,但我能感覺到,無論是父母、醫生,還是學校老師,很多人在支持著我,總有一天,我能完全走出陰霾、擁抱健康。”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