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健康養生 > 中醫去火要分清火在何處 清熱降火解毒的小偏方

        中醫去火要分清火在何處 清熱降火解毒的小偏方

        大眾健康網 2020-10-24 21:41

        一旦身體上火,表現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心火或者是皮肺腎的火,出現的形式都是不一樣的。上火會很難受,吃飯會覺得沒有胃口,這樣的情況有什么好的方法能改善嗎?日常上火哪些火是最常見的呢?只要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被破壞,上火就是最常見的癥狀,怎么去火呢?下面跟隨大眾健康網了解一下吧!

        中醫去火要分清火在何處 清熱降火解毒的小偏方

        常見的5種“火”

        1、心火

        分虛實。虛火主要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干等,可喝點蓮子大米粥,或用生地、麥冬等泡茶喝;實火則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干、心煩易怒等,可服用牛黃清心丸以降火。

        2、肺火

        表現為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可用百合、紅棗、大米適量煮粥吃,或用天冬、麥冬泡茶。

        3、胃火

        胃火也分虛實,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干、口苦、大便干燥,可用梔子、淡竹葉泡茶喝。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可吃些有滋養作用的梨、甘蔗、蜂蜜等。

        4、肝火

        常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眼干、口苦、口臭、兩肋脹痛,可服用龍膽瀉肝丸或龍膽瀉肝湯。

        5、腎火

        常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過早松動、煩躁、腰酸腿痛,可服用六味地黃丸。

        中醫去火要分清火在何處 清熱降火解毒的小偏方

        中醫去火小妙招

        1、要分清“火”在何處

        口舌生瘡,特別是舌尖潰瘍,疼痛難忍,伴有心煩,失眠,小便黃熱,多屬于心火。可用方藥:竹葉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當茶飲。

        牙齦出血,口臭,胃中煩熱,大便干結,多屬于胃火。可用方藥:大黃5克,黃芩10克,黃連5克,水煎或開水泡服。

        鼻子出血,咳嗽帶血,胸中煩熱,多屬于肺火。可用方藥:白茅根30克,黃芩6克,桑葉5克,水煎,當茶飲。

        眼睛紅腫,耳朵脹悶,性急易怒,多屬于肝火。可用方藥:夏枯草30克,柴胡6克,黃芩6克,水煎,當茶飲。

        2、要分清“火”的虛實

        虛火多屬陰虛津虧,一般有腰酸膝軟、容易疲乏等虛弱癥狀,且手腳心發熱、口干,想喝水,但舌苔不厚。可用下方:

        麥冬30克,玄參20克,生地20克,水煎,當茶飲。

        或用知柏地黃丸,每次6克,一天3次,淡鹽水沖服。

        3、要警惕“假火”

        如果你有上火癥狀,比如頑固性口腔潰瘍,但久治不愈,感覺怕冷,口不渴,或者喝熱水才覺得舒服,要特別警惕,你可能不是真正的“上火”,而是陽氣虧虛的表現!一切清熱解毒瀉火的寒性藥,都不能吃,要找有經驗的中醫師給你調治。

        中醫去火要分清火在何處 清熱降火解毒的小偏方

        清熱降火解毒的小偏方

        1、晨起口苦口干,口澀,咽喉干澀,可用鮮水瓜500克,鮮苦瓜250克,干蠔50克,煮湯飲用。

        2、口舌生瘡,口苦口臭,大便干結難解,可用鮮水瓜500克,生石膏60克,扁豆50克,煮湯飲用。每天喝兩次,效果頗佳。但體質虛弱者,不能使用本方。

        3、外感暑熱,咽喉疼痛不適,可用“二瓜湯”。就是老水瓜750克,老黃瓜750克,煮水內服。(二瓜均為鮮品)

        4、外感風熱發熱,或外感暑熱發熱,全身不適,頭昏頭痛,咽喉疼痛,食納差等,可用過天芒30克(鮮品100克),倒扣草30克(鮮品120克),鮮青欖8個(若無鮮品,也可用干品),煎水內服。能祛風清熱,消暑解毒。(本方對夏天的外感發熱,有較好的退熱作用)

        5、咽喉腫痛、潰爛,或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可用過天芒15克(鮮品45克),金果欖(塊根)15克(鮮品45克),崗梅根30克(鮮品50克),煎水內服。能清熱,利咽喉,解毒。

        如果你還在因為上火難受著,就趕緊試試這些方法吧。不僅可以改善心火,還能幫助大家改善咽喉腫痛、潰爛等問題。

        去火的方法可以試試中醫的方法,看看最終的效果。去火也不能太著急,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火。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