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幼兒 > 對孩子何時談性比較好?什么時候教給孩子性知識?[圖]

        對孩子何時談性比較好?什么時候教給孩子性知識?[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4 14:27 孩子心理教育知識

        對于小孩子的性教育,很多家長可能沒有特別在意,更多的家長可能還認為小孩子沒有必要去了解這些,其實不然,小孩子的性教育,對于孩子未來的成長以及發展是很重要的,需要家長重視。對孩子何時談性比較好?什么時候教給孩子性知識?

        對孩子何時談性比較好?什么時候教給孩子性知識?(1)

        1、孩子性教育很重要

        多數父母認為,性教育就是告訴孩子有關同房、懷孕和生育的“真相”,即解釋與孕育下一代有關的過程以及對性的感受。其實所謂“性認知”,應當是從孩子對個人及他人(包括自己的身體和別人的身體)的認知開始;也就是說,是從個體有了生命以后,父母怎樣摟抱、撫觸、呵護和刺激他的態度,以及父母彼此如何相對開始的。

        父母撫觸、摟抱孩子的方式,以及父母間的親昵接觸,都是傳遞性的最原始信息。一旦孩子能理解別人的意思了,就可以開始跟他談到性。

        2、孩子發問時正是時候

        心理學家建議?或許對孩子的身體所發出的第一個字眼,就已經是進行了一種教育。告訴孩子,他們的身體是上天所賜予的珍寶,陰莖與女性私處同身體中的其他器官并沒有任何區別;無論是何種體型、膚色,基本上都是美好的。這種健全的意識,將可以為日后青春期及青年期的性認知奠定正確的基礎。

        通常孩子到了四五歲,不但會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好奇,也會想認知他人的身體。當他看到別人的身體和自己的不同時,就會想知道原因。

        至于身體各部位及其功能,應該給予明確的解釋,同時冠上正確的名稱。陰莖就是陰莖,陰戶則包括女性私處、女性私處和陰核等部分。如果在你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性是個隱諱的問題,這時你可能就得求助于書報、雜志或圖書館了。

        稱生殖器官為:“下面的”、“小公雞”、“尿尿的”等名稱有何不妥?首先,賦予身體某些部位特殊或滑稽的稱呼,會讓孩子認為身體的各個部位并不是生而平等的。耳朵、肚臍等部位可以侃侃而談,對有些部位卻總是吞吞吐吐,這種態度上的差別,會使孩子覺得你所以避而不提,一定有什么不對勁。

        3、說的多不如說的正確

        不使用正確的稱呼,等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后,也會產生溝通上的困難。屆時老師只會聽到一屋子此起延續落的聲音,卻沒人曉得諸如陰莖的正確名稱。孩子所尋求和理解的知識,隨著他們的成長而有所改變,知識的起點,即是從對身體的認知。在一開始讓孩子認知他們的身體時,就該直接而坦誠,并且保持一貫的說法;而后在孩子日漸長大的過程中,你再逐漸把更復雜的過程詳細敘述給他們聽。經過這種方式,孩子對性就能有堅定而持續的認知基礎。

        不過,對孩子而言(不論是小孩子、大孩子,甚至于已經長大成年人),行為永遠比言語更有效。孩子可以通過雙親間的相互交往,例如:關懷、溫柔或細膩的小動作,學習到許多。性也包括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如何愛惜自己,以及我們的一顰一笑等。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能由所見到的所感受到的中學到許多。或許你會覺得驚訝,孩子竟是從襁褓期就開始通過大人的擁抱、撫觸和四周所彌漫著的親密氣氛在認知性;但不論如何,請了解孩子這種特性,并加以正確的性教育。

        4、性啟蒙什么時候開始

        (1)0~1歲:自己身體

        從8個月開始,父母就要引導寶貝認識自己的身體。比如根據寶貝的理解力很自然地向他解釋身體的各個部位和功能,并以關愛、欣賞的態度來對待寶貝的身體,讓他正確地了解并對待自己的身體。

        (2)1~2歲:了解男女的區別

        1歲半以后寶寶就能注意到男女身體的差別,可讓同齡的男孩女孩一塊洗澡,讓他們識別彼此的生理差異;隨著語言的發展,寶寶會開始詢問與性別有關的詞匯,此時不要用其他名稱來取代或回避孩子,應該科學正確地告訴寶寶相應部位的名稱,讓孩子感覺到與身體其他部分一樣自然,滿足他的好奇心。

        (3)2~5歲:正確對待私處

        當孩子進入性蕾期,可能會當眾碰觸自己的生殖器或玩“性游戲”,此時不宜呵斥或以“羞羞”等詞來制止孩子。這會讓孩子對身體產生不好的評價。大人越自然地對待孩子的這些舉動,孩子就越能自然地接納自己的身體,接受自我。告訴他,哪些是屬于他秘密的、不能暴露的地方,要如何保護,還應給孩子穿寬松的衣褲以減少刺激,并增加有趣的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