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的「6 分鐘」困局
中國醫生完成一次診療平均只有多少時間?
這個問題可能在不同城市、不同醫院,甚至不同科室的醫生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有報道稱[1],我國醫生平均看病的時間只有 382 秒——大概 6 分鐘左右。
雖然這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數據出處,但我們可以大概求證一下:隨手打開一個醫院的掛號系統就能看到,一個醫生一上午或者下午差不多要看 40 個號,如果我們按上午或下午都是 4 小時工作時間算,確實是大約平均 6 分鐘完成一次診療(這還是按 4 個小時內沒有任何休息時間計算得出),并且是一個「被平均」的數字。
6 分鐘,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就是一首歌的時間,但對中國醫生來說卻要在這個時間內完成問診、查體、診斷、治療等一系列操作,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自然都希望診療的時間可以更充分一些,但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醫療資源的不均衡,使得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局面。
所幸的是,醫生們不僅頂住了這種壓力,甚至愈發游刃有余。
這除了醫生們多年來被磨練出的過硬業務能力,還受益于我國醫療系統逐漸數字化,為這「6 分鐘」起到了一定的提速作用。
數字化下的快而準是直面「6 分鐘」的底氣
「醫療大數據平臺可以及時分享患者的就醫信息,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四川雅安市中醫醫院血管外科的金成勇主任對醫院如今的云上辦公流程相當滿意,流程上花的時間少了,留給醫生診斷的時間就能多一些。金主任還補充到,流程精簡之后,對患者也更友好:「病人在手機上就可以獲取自己的影像資料,不再像以前需要提著很多片子來看病,丟失資料、漏帶病歷這種情況也少了,節省了雙方時間」。
(圖為:金主任為患者診治中)
不過,數字化帶給醫生的提速,不僅僅是流程上「省時間」,還在于技術上的「提效率」。
「在過去,有些疾病如主動脈夾層、腹主動脈瘤、動脈硬化閉塞癥、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疾病,傳統開刀手術不僅創傷大,患者花費也較多。」
在金主任看來,過往血管外科的疾病常得不到及時診斷或者容易被誤診,確診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花費多,預后差;但隨著醫院數字化改革、新設備的引進以及內部網絡的搭建,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患者在早期就可以得到明確診斷,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療手段,縮短住院檢查及術后恢復時間,從而減少醫療費用支出。
「很多疾病都可以通過影像技術得到早期的診斷」,金主任非常肯定數字化帶來的變化。
超聲、CT、核磁共振等影像技術目前已普遍用于臨床,這對于很多手術病人的術前評估和方案設計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前面提到的許多發現得晚,只能選擇傳統手術的血管疾病,如今在信息影像技術支持下,已經發展為介入微創治療。
「血管外科的介入手術,整個手術過程都需要在實時影像監控下完成,而醫院現在使用的移動云醫療影像云,能很好地保障超低延時的影像信息傳輸。」
新診斷技術加上新治療手段,數字化技術的進步讓患者早診斷、恢復更快、醫生也更輕松,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醫生看診的時間確實有限,但數字化系統也讓醫生在這有限的時間里,多了一分底氣。
等待少一點,和諧多一點
「排隊 3 小時,看病 5 分鐘」——這是過去不少患者對于去醫院看病的抱怨。
作為以患者為工作對象的護士,四川雅安市中醫醫院的梅霞就比較關注與患者的關系。由于患者本身遭受著病痛的困擾,處于情緒容易過激的狀態,過長的等待時間與過短的診療時間之間的落差,會使一些患者會產生不滿,這個時候再遇上流程上的小摩擦,就容易造成緊張的就醫氛圍。「多數人都會對醫生留有一定的敬意,但往往忽略了護士在對患者護理過程中的作用」,梅霞說到。
(圖為:護士對患者進行診療操作引導)
護士也是普通人,接受多了患者的負面情緒,又沒有好的方法轉移這些負能量,日積月累,護士自身的心理健康就會受到影響。
據梅霞介紹,現在的雅安中醫醫院已經采用了全數字化系統。「一開始很多人可能不習慣,但當系統正式運行起來后,就發現這套系統真的太方便了」。
看似只是工作流程的調整,但卻從另一個角度打破和改良了這個循環。比如,患者現在都能通過線上平臺預約,然后在差不多的時間來醫院等候,到醫院報到后,叫號系統會安排患者有序就診,節約了患者大量空等的時間。等待的時間少了,盡管醫生看病的時間沒有延長,但負面的情緒相對緩和了許多,與護士摩擦矛盾的幾率也大大降低。護士負面情緒積壓少了,護理質量提升了,患者也更滿意了,一個良性循環就這樣開啟了。
(圖為:護士使用全數字化系統工作中)
在數字化系統的協助下,醫患、醫護和護患之間都享受到了快捷且穩準的診療過程,形成更和諧的「三贏」局面。
如今,數字化醫療讓大家面對「6 分鐘」困局更從容,而我國數字化醫院下一步還將如何發展,又是否能從根本打破「6 分鐘」困局呢?
打破「6 分鐘」困局的希望「在云端」
「我認為,醫院數字化和智慧化就是把現代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整個醫療過程的一種現代化醫療方式,它可以由點及面地輻射到基層社區,將優質的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惠及到所有老百姓身上。」
身為四川雅安市中醫醫院信息科的工程師,何金澤自然對數字化系統有著更深層的看法。
雅安市地處地震帶,當年雅安「420 地震」之后,還是使用本地機房的雅安中醫院服務器硬盤接連報廢,以往每年夏季雷雨季節,何工程師更是沒睡過一天好覺。為了獲得更快更穩的系統,雅安中醫院購買了移動云云資源和服務,俗稱「上云」。云端服務器前期鏈路的設計方面會做好萬全準備,這樣就算主干線故障中斷也會有備用鏈路接替,加上售后服務的積極響應和配合,醫院工程師總算不用再擔心因服務器崩壞導致整個醫院業務中斷了。
也正是這個「上云」的契機,深耕信息領域的何金澤看到了「移動云醫療行業云解決方案」背后對未來數字化醫院發展的更深層意義。
過去的系統搭建是讓數字化「從無到有」,「上云」在讓數字化「從有到好」,而背靠「云」優越的運算性能與網絡連接能力,還可以通過移動云平臺搭建的區域醫療中心,實現以市縣醫院為中心,鏈接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形成超越單體醫院的醫療系統網絡,讓我國的數字化醫療上升到一個基于云架構「遠程醫療系統」的全新醫療協同模式:
1、基層醫院難以診斷的患者,可申請上級醫院專家進行遠程會診,或者轉診上級醫院;
2、上級醫院內處于恢復期及病情穩定的患者則可轉診至下級醫療機構繼續治療和康復;
3、醫院之間患者信息的互聯互通,檢查結果的互認需求。
圖為:移動云「遠程醫療系統」協同模式示意圖
這是屬于云端技術特有的優勢,只有在這樣的云端數字化技術支持下,讓老百姓少跑路、共享優質治療資源、減輕醫生負擔,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醫生「6 分鐘」困局的出路。
數字化醫療不斷為醫生提速的背后,并不是為了讓醫生的診療時間從「6 分鐘」變成「5 分鐘」、「4 分鐘」……而是通過數字化手段打破地理上的隔閡,讓每個原本如同孤島的醫院在網絡上鏈接起來,實現資源的優化共享。最終實現老百姓可以就近就醫,不必擁堵在個別醫院一號難求,而醫生面對每個病人的時候也可以有更從容的平均看診時間,不必再困在「一首歌的時間」里。
盡管全國依舊有不少醫院受限于經濟資源問題尚未數字化或者僅初步數字化,但數字化改革是我國十多年來不變的方針。移動云作為云計算的提供商,憑借「算網融合」的核心優勢,也將積極地響應這一趨勢,以云 + 網 + 醫療應用為核心,統一建設醫療云大平臺,推進我國的醫療數字化建設,打破「6 分鐘」困局,值得每一位中國醫生對數字化醫療的未來有更美好的期待。
本文來源于「心血管時間」公眾號,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