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疾病百科 > 哪些癥狀說明血液粘稠?血液粘稠有哪些危害?[多圖]

        哪些癥狀說明血液粘稠?血液粘稠有哪些危害?[多圖]

        大眾健康網 2018-12-15 08:40 血液粘稠血稠癥狀

        之前身體一直比較瘦弱,自從結婚之后,發現自己的身體越來越胖,也可以說是越來越壯,似乎感覺身體越來越好了,胃口也變好了,可是最近體檢,醫生說我的血液粘稠,可是為什么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呢?血液粘稠會影響血液流通,危害極大,那么這到底有什么癥狀呢?。

        哪些癥狀說明血液粘稠?血液粘稠有哪些危害?(1)

        1、血液黏稠信號要抓住

        1、晨起頭暈思維遲鈍

        經過一夜的休息,早上起床之后應該是精神飽滿的,感覺到渾身有力,但是血液粘稠的人會因為血液循環不太好而出現頭暈的癥狀,甚至還會存在思維遲鈍的問題,一般需要吃過飯之后活動一會兒才會緩解,但是每到夜晚來臨,反而精神狀態不太好,很容易興奮,因此入睡時間會比較晚。

        2、口唇發紫,勞累后胸悶氣短

        血液粘稠度比較高的人群體內的紅細胞比容會增大,但是血氧飽和度卻達不到正常的生理需求,因此尊春經常會出現法子的現象,而在進行體力活動的過程當中,會因為血液粘稠以及為循環不暢出現心肌供血不足的現象,因此還會同時伴隨著胸悶氣短的癥狀。

        3、視力常出現陣發性模糊

        平常生活中,視力一會兒清楚一會模糊,這是因為血液粘稠會導致眼睛周圍微循環血液流通不暢,當視神經跟視網膜營養跟不上之后,會導致暫時性缺血缺氧,因此會影響到視覺。

        4、容易出現四肢麻木

        血液粘稠會傷害到毛細血管,甚至會導致毛細血管堵塞,因此很容易出現血栓癥狀,在四肢末梢循環血管中很容易出現微循環障礙,而這種情況的表現就是四肢麻木、軟組織水腫。

        5、下蹲時氣短憋氣

        血液粘度高的人多數會出現高血脂,在下蹲的時候回流心臟的血液會減少,因此血液粘稠會導致血流變慢,這種情況下氧氣跟二氧化碳交換會受到影響,因此會出現呼吸憋氣缺氧的癥狀。

        2、血液粘稠的預防方法

        1、多吃果蔬多喝水

        維生素c可以有效達到調理血脂的效果,而蔬菜當中的纖維在腸道可以阻止膽固醇吸收,此外還可以多吃含卵磷脂的食物,可以有效緩解血液粘稠的癥狀,因此還要注意飲水時間,起床前以及飯前喝水非常有效。

        2、戒煙

        吸煙可以使得身體內氧含量大大降低,而煙當中的尼古丁也會導致血管收縮,會引起不良的后果,因此吸煙者戒煙可以達到緩解血液粘稠的效果。

        3、多吃稀釋血液的食物

        山楂、玉米、胡蘿卜可以有效預防血栓血小板聚集,可以達到緩解血液粘稠的效果。

        血液黏稠的癥狀一旦出現就要引起重視,如果癥狀不太明顯,那么可以選擇相應的稀釋血液的方法來進行緩解。

        哪些癥狀說明血液粘稠?血液粘稠有哪些危害?(2)

        3、血液粘稠有哪些危害

        晨起頭暈:血液黏稠的中老年人,早晨起床后非但沒有神清氣爽的感覺,反而會感到頭暈、不清醒,思維遲鈍,要等到吃早飯后才逐漸變得清醒。

        午后犯困:吃午飯后,會感到十分困倦,必須睡一會精神才會好轉,否則整個下午都會無精打采,這是飯后大腦供血不足出現的典型癥狀。相反,晚餐之后精神狀態特別好。

        倦怠乏力:平時總感到疲倦無力,健忘。病情比較嚴重者,一整天都會感到困倦,終日萎靡不振,老想睡覺,甚至出現聽力障礙與共濟失調的現象。

        蹲著干活時氣短:血液黏稠度增高、特別是肥胖患者下蹲困難,尤其是蹲著干活時感到胸悶、氣短甚至氣喘。這是因為下蹲時因腹壓增大,回到心臟的血液減少,肺與大腦等器官出現供血不足,導致呼吸困難所致。

        陣發性視力模糊:血液黏稠度增高的中老年人,常出現暫時性視力模糊,特別是當突然扭動頸部時,更容易出現視物模糊或復視,這是因血液黏稠,流速變慢,缺血缺氧,不能充分營養視神經所致。

        哪些癥狀說明血液粘稠?血液粘稠有哪些危害?(3)

        血液粘稠是一種可輕可重的問題,有些人血液粘稠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癥狀,也還沒有影響身體健康,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那么情況可能會加重,到時候會引發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所以還是需要注意預防和調理,方可保證身體真正的健康。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