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疾病百科 > 手足口病發燒如何退燒?手足口病發燒該怎么退燒呢?[圖]

        手足口病發燒如何退燒?手足口病發燒該怎么退燒呢?[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4 10:31 發燒退燒藥皰疹

        手足口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一般主要是因為平時衛生方面沒有注意,導致病毒感染,從而誘發疾病的,特別是一些小孩子,所以我們平時要注意預防手足口病。那么,一般手足口病發燒怎么退燒?下面,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手足口病發燒的退燒方法。

        手足口病發燒如何退燒?手足口病發燒該怎么退燒呢?(1)

        1、手足口病發燒怎么退燒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于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于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2、脫掉過多的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3、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睡冰枕:有助于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并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以助發汗,并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6、使用退燒藥: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

        2、手足口病的常見征兆

        1.食欲下降

        患有手足口病的寶寶經常會出現食欲下降的情況,多半原因是因為各種不適感所引起,特別是一些口腔患有皰疹以及潰瘍的寶寶,發熱以及疼痛都會讓寶寶不愿進食。這個時候媽媽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盡量的保證清淡的飲食,同時還要食物易消化以及易咀嚼,這樣才能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2.皰疹形成

        多半患有手足口病的寶寶經常會出現皰疹的情況,而這種情況一般在口腔周圍比較常見,導致皰疹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什么原因這個時候都應該讓寶寶多休息。專家提醒,在患有皰疹的一周時間內應該盡量的多臥床休息,同時還要多喝白開水,這樣才能將體內的毒素排出去。

        同時家長還要特別的注意,一周時間后要根據寶寶恢復的情況來決定是否繼續休息,很多媽媽看到皰疹的情況稍微減輕的時候就擔心孩子攻功課落下而沖沖的將孩子送學校、托兒所或幼兒園。這些地方人群比較多,孩子在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如果接觸過密人群的話很有可能會再次復發。

        因此媽媽要注意,一定要讓寶寶完全恢復后再送去學校以及醫院。而在手、足、臀部的皮疹,在初期階段不妨通過涂爐甘石洗劑來進行有效的緩解,如果皰疹形成或破潰的話,則可以通過涂0.5%碘伏來進行很好的預防感染目的。

        3.高燒

        很多患有手足口病的寶寶通常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高燒現象,如果發燒情況不嚴重的話媽媽可以通過在家進行物理降溫的方法來幫助孩子退燒。但如果孩子的體溫如果超過38.5℃的話,這個時候應該盡早的送往醫院進行治療,并且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劑。

        如果寶寶在發燒的同時還出現惡心、嘔吐、煩躁、精神狀態改變、嗜睡、厭食等情況時,媽媽千萬不要耽擱,盡早的送往醫院是最重要的,以免因為時間的耽擱從而讓孩子受苦一生。

        4.感染

        感染也是小兒手足口病正傳韓國有很多,其中感染就是其中的一種。很多孩子患有手足口病時,經常會因為家長的不注意從而導致皰疹破裂,這個時候如果不進行及時的處理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細菌的感染,從而導致傷口感染從而化膿。媽媽千萬不要小看了感染,如果感染了一些嚴重的細菌以及病毒的話,很有可能會損壞神經從而影響到患病部位的靈活運用。

        因此患有手足口病的寶寶,媽媽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特別的注意保證孩子的衣服、被褥的清潔,除此之外寶寶每天都使用的毛巾、手帕、水杯、牙刷、玩具等都應該用“84消毒液”浸泡。而對于一些不宜浸泡的物品,媽媽應該將其放到日光下暴曬。

        而對于一些臀部患有皮疹的寶寶而言,媽媽除了要保持臀部的清潔之外,同時還要特別的注意保持臀部的干爽,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預防以及治療手足口病。如果皰疹破裂的話,可以在局部地區涂擦抗菌素軟膏。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