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健康養生 > 夏季存放藥品要注意什么?藥品存放的常識有哪些?[圖]

        夏季存放藥品要注意什么?藥品存放的常識有哪些?[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5 20:12 藥品吃藥感冒生病

        現在天氣已經很熱了,我們會發現平時大家吃的很多食物一般含糖的的都容易化掉,還有一些人在生病的時候吃藥會發現連藥品都化了,所以藥品也是需要避暑的,而且不同的藥品保存的方法還不一樣,那夏季存放藥品要注意什么?藥品存放的常識有哪些?

        夏季存放藥品要注意什么?藥品存放的常識有哪些?(1)

        1、這些藥物需要“避暑”

        糖衣片、分散片

        受熱、受潮容易失去光澤,或表層破損,甚至出現斑點。

        膠囊或膠丸

        比如維生素E、維生素A

        D膠丸等,受熱會軟化、破裂漏油、粘連、產生異味,導致藥物不能使用。

        散劑、干混懸劑和添加了蔗糖的顆粒劑

        受熱容易變質或者結塊,不能再使用。這些藥物開封后一般只能存放3~5

        天,而且一定要注意防潮。

        眼用制劑

        像紅霉素眼膏、潤舒滴眼液這類藥物都屬于無菌制劑,

        在啟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夏季天熱,使用時間更短。

        中藥制劑

        尤其是添加了蜂蜜、紅糖的中藥制劑,遇到高溫、高濕的環境,容易發生霉變。

        中藥飲片

        到了夏天,中藥飲片容易出現各種“中暑反應”,如黨參—蟲蛀、生姜—霉變、炒杏仁—走油、金銀花—變色、芒硝—潮解、冰片—升華變性。所以,要在一周之內煎煮使用。

        對于這些夏天容易變質的藥物,在夏天來臨時,要給它們找一個“避暑”之處——不超過20℃的陰涼的地方,并注意避光。

        2、冷藏藥物也有講究

        需要冷藏的藥品,通常都在藥品說明書或藥品包裝盒上標明“冷處(2℃~

        10℃)保存”,比如雙歧桿菌等腸道微生態制劑。另外,像退熱栓劑這樣的栓劑類藥物,一般是在37℃的體溫下逐漸融化起效,所以,酷暑之時會出現稀薄、變色、分層,甚至酸敗發臭,需要存放在冰箱。

        藥物存放在冰箱時,存放方式要特別注意。如果頻繁開關冰箱,會造成水霧浸濕藥品。所以,存放時,最好用保鮮袋扎緊,然后再放置在冰箱內。

        3、不宜放在冰箱里的

        雖說藥物都要放在陰涼、避光的地方,但并非溫度越低就越保險。有一些藥物是不宜放在冰箱里的。比如特比萘芬、糠酸莫米松等外用乳膏劑,保存溫度如果過低,有可能導致藥物和基質分離,均勻性發生變化,從而影響療效。

        4、藥品保存常識

        1、藥品最好儲存在原來的包裝容器內,不要另外分裝到其他容器。

        2、藥物取用之后,應立即歸還原處收藏,不能隨便放置在外。

        3、內服藥與外用藥應用有顏色的標簽區分(一般外用藥可用紅色標示,起到警示作用),并分開存放。

        4、保持標簽的完整性。每個品種的藥品都要有標簽,寫明用法、用量與注意事項,沒有標簽以及標簽不完整的藥品不能使用。

        5、偽劣藥品識別

        市民在購藥的時候要詳細對藥物進行識別,對于偽劣的藥品我們一定要看清楚。那么,該怎樣識別偽劣藥品呢?市民在采購、使用藥品應該注意哪些?

        1.看標簽:購買整瓶、整盒的藥品,要先看標簽印刷得是否正規、項目是否齊全。藥品必須具有藥廠所在地區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批的標記。

        2.化學藥品、西藥成藥、中藥成藥、藥酒等必須有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準的注冊商標。商標和批準文號最為重要,如果沒有或印刷得不規范,即可視為假藥。

        3.包裝上應有漢字拉丁文標明的藥品名稱,以及藥物含量、容量、用途、用法、用量、禁忌癥或注意事項、貯存方法和生產批號等字樣。如不具備上述三點應懷疑為偽劣藥品,必須請當地藥檢部門給予鑒定后再決定能否應用。

        4.看藥品:無論針、片、丸、粉和水、酊劑以及藥材,凡見有發霉、潮解、結塊或有異臭、異味;片劑色澤不一致者,即可視為劣藥。標簽上都印有有效期,凡超過有效期的藥品,也可視為劣藥。

        中藥材種類繁多,性狀各異,必須經過有一定藥學專業知識的人員鑒定方能鑒別真假,因此,切勿在市場隨便購藥服用。更不要輕信掛出“營業執照”,以“祖傳秘方”為招牌,即做翁戲又賣藥的“游醫”吹噓,以免導致不良后果。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