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大眾資訊 > 周立華“辨態論治”高血壓:局部與整體要兼顧診療

        周立華“辨態論治”高血壓:局部與整體要兼顧診療

        大眾健康網 2023-05-17 15:27

        高血壓目前是全世界患病人群最多、危害較大的疾病之一,長期高血壓狀態可能導致視網膜、腎臟、心臟、腦部等重要血管的并發癥,需要得到重視。而西醫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存在明顯的局限,因為西醫診療是從病因、病理出發的,而原發性高血壓的根本病因尚未明確,所以只能通過抑制生理性的升壓機制,達到降壓效果,即長期使用降壓藥控制指標。

        血壓是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正常血壓遵循血流動力學規律,并受神經、內分泌、免疫及機體內環境的影響和調控,維持機體整體平衡和諧的狀態,機體在此條件下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

        image.png

        周立華教授提出:當血液運行不能滿足機體細胞、組織、器官正常功能代謝的需求時,人體就會反射性的引起血壓升高,出現各種臨床表現。血壓的升高是為了滿足機體的內在需求,只有在高血壓狀態下的運行血流,才能達到滿足相應組織器官細胞需求。

        中醫藥是祖國醫學的偉大寶庫,在高血壓病的治療方面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血壓,而且可以多靶點調節,保護靶器官和減少臨床事件的發生,從整體上對人體進行調整,有著西醫無法比擬的優勢。西醫的落腳點在病因病理上,治療方法比較單一,而中醫是局部與整體兼顧,并具有時間和狀態的觀念,是狀態模式。

        西醫的落腳點在病因病理上,治療方法比較單一,而中醫是局部與整體兼顧,并具有時間和狀態的觀念,是狀態模式。也不能簡單的看作是二者的疊加,而是具有中醫學整體觀念的,類似“生物一心理一社會”一體化的醫學模式。

        目前中醫界雖把高血壓病統一命名“眩暈”,但因“眩暈”一詞所涉及臨床癥狀的狹隘性,常常在實際操作中沒有被廣泛認可,而一些醫家以“頭痛”、“風眩”、“血脹”、“脈脹”之稱,均存在片面性,不足以全面揭示高血壓病的病理本質。周立華教授以其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根據高血壓病的中、西醫學發病機理,結合系統科學和中西醫學的特點,認為高血壓是由多種原因引起氣血陰陽失衡,血流雍塞或相對雍塞致使腦竅受阻失養或過暢過養的狀態,認為高血壓病的病名定為“血雍”,更能符合高血壓病的中西醫病理生理特點。

        image.png

        周立華教授對于高血壓的診治,提出“狀態醫學觀點”,這是一種把系統科學與中西醫學進行融合的狀態醫學觀。系統科學是從事物的整體與部分、局部與全局以及層次關系的角度來研究客觀世界的科學,這種觀點和中醫學有許多相似之處,甚至是與中醫學不謀而合。狀態醫學觀點也不能簡單的看作是二者的疊加,而是具有中醫學整體觀念的,類似“生物一心理一社會”一體化的醫學模式。

        周立華教授把這種觀點帶入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診療效果。某位女性患者就診,61歲,血壓155/95mm/Hg,日常服用厄貝沙坦,服藥后血壓仍波動。平時自覺頭暈、眼花,胸口滿悶,肢體麻木,平時容易咳嗽、痰多,納可,眠差,看診發現其舌質暗,舌邊有幾處細小的紫紅色瘀點,苔白膩厚,脈弦澀。周立華教授診斷為痰瘀互結型高血壓病,需要化痰祛瘀,通經活絡。

        痰瘀互結是高血壓病的主要證型之一。痰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津液代謝失衡,引起津液代謝障礙、津液停聚,生成一種病理產物,痰是津液的病理狀態。瘀血是指體內血液停滯而形成的病理產物,瘀血是血的病理狀態。

        痰能阻滯氣的運行導致氣郁、氣滯,從而使血液運行障礙而致瘀血,影響水液代謝,更促進痰飲形成,形成惡性循環。瘀血可影響氣機運行,導致氣滯,痰濕生成。如此相互影響,形成痰瘀互結。

        從血流變學的角度去理解,痰瘀互結主要表現為血液流速減慢、血液粘度增高、血管內皮的慢性炎癥,血液粘度增高可直接升高外周阻力,提高壓力感受器敏感性的,而血管內皮的慢性炎癥可影響血管的彈性使血管的順應性下降,或通過對血管內皮的損傷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從而使升高血壓。

        針對“痰瘀互結型高血壓病”周立華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自擬“痰瘀清方”,處方組成包括法半夏、生白術、天麻、云苓、丹參等。

        痰瘀清方是在半夏白術天麻湯與通竅活血湯的基礎上變化而成,為痰瘀互結、蒙蔽清竅所致的眩暈而設。

        l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丹參活血祛瘀,二藥共為君藥。

        l 天麻平肝陽,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川芎活血行氣,通行一身之氣,達到氣行血行之目的;地龍、水蛭破血逐瘀、通經,二藥合用以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改善血粘度的作用,共為臣藥。

        l 獲苓健脾祛濕,增強白術補氣健脾燥濕之功,以其平調生痰之源,橘紅化痰行氣。郁金輔佐川芎行氣之功,助水蛭地龍之化瘀之效,以求氣血同治。石菖蒲、遠志合用,共奏祛痰開竅之功,共為佐使之藥。

        l 諸藥合用共奏化痰熄風、活血化瘀之功,以達到痰瘀同治,多角度調控高血壓患者機體氣血津液運行的狀態從而達到治本降壓的目的。

        image.png

        劉先生在6年前,首次出現異常,表現為頭暈、視物旋轉、視力衰退、耳痛,后續檢查出高血壓,陸續服用過多種降壓藥物,效果一般,血壓多在145-165/85-105 mmHg之間波動。近1年來頭暈、頭痛的頻率增加,癥狀加重。

        看診時發現患者精神較差,有頭暈、頭痛、口苦、胸口脹悶癥狀,舌呈暗紅色,舌苔黃膩,脈弦滑,性情急躁易怒,體態偏胖,小便呈黃赤色,大便正常。血壓測量:170/110mmHg,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周主任診斷為痰瘀阻竅、肝郁火旺型高血壓病,高血壓達3級,屬高危風險,合并存在高脂血癥。

        后續給予清半夏、白術、天麻、丹參、水蛭粉、柴胡等藥物配伍治療。堅持服藥2月左右,頭暈、納差、失眠等癥狀明顯緩解,血壓為145/85mmHg左右。后續西藥逐漸減量,并根據病情對組方進行調整,最后基本完全停服降壓藥,血壓、血脂控制在正常值范圍,體脂率下降,定期復查即可。

        image.png

        周立華主任行醫坐診四十余年,除了上述的痰瘀互結型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肝郁火旺、肝腎虧虛等都是十分常見的癥型。許多患者在周主任的指導下堅持治療,都能達到較理想的效果。部分患者病情重、病程長,雖然仍需長期服藥,但血壓明顯穩定,降低出現嚴重高血壓并發癥的風險,維護患者生命健康。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