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幼兒 > 怎樣知道胎兒性別?生男寶寶的癥狀有哪些?[圖]

        怎樣知道胎兒性別?生男寶寶的癥狀有哪些?[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6 14:38 胎兒寶寶分娩

        雖說現在不準隨便鑒定胎兒性別,可還是有很多傳統家庭特別在意寶寶的性別,很多老人覺得還是生男寶寶好一點,雖然不能提前知曉寶寶性別,但是可以通過一些技巧經驗得知,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下相關的知識,那么怎樣知道胎兒性別?生男寶寶的癥狀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怎樣知道胎兒性別?生男寶寶的癥狀有哪些?(1)

        1、怎樣知道胎兒性別

        1.讓B超單告訴你寶寶的性別

        今天,從老人的口中聽說,生男生女,很早已經定型,比如說,男孩子在懷孕兩個月前是長型的,女孩子是橢圓或是圓型,所以本人想了一個方法,不知道可不可以如此看出是否能早知道是男孩或者女孩:就是從B超單上看。其實,這個說法一直有,是越早看越好的,不太好判斷。從B超單看寶寶性別的具體方法是:

        其一:看數據,如果長和寬的相差在一倍以上男寶寶可能性大。長和寬相等女寶寶可能性大。

        其二:看形狀,像茄子或長條狀的是男寶寶可能性大,圓圓的是女寶寶可能性大。

        2.看乳頭判胎兒性別,十拿九穩?

        “看孕婦乳頭判斷胎兒性別這種方法,準確率相當高。”嚴楞法翻著其中一本醫書說,這本書的封面用牛皮紙重新包裝,紙頁上用毛筆寫著“醫譜后學必讀”兩行字,“封頁脫落了,原來的書名未必是這個,但家父認為是后學必讀,所以就這樣寫了。”書中有表明時間的殘頁,上面寫著“道光年八年七月”。

        書中提到可通過察看孕婦乳頭來判斷胎兒性別,嚴楞法解釋:“"男左女右,孕乳是主。"這一句應該這樣理解,通過孕婦乳頭的顏色可以判斷胎兒性別,如果左側乳頭顏色較深甚至近乎黑色,可以判斷為孕有男胎,反之則為女胎。”嚴表示,從醫多年,他以這一方法判別的胎兒性別“幾乎十拿九穩”。

        3.號脈能診斷胎兒性別?

        據東方今報報道,科技部副部長尚勇宣布“號脈能診斷胎兒性別”這一最新成就,中科院院士在網上發表公開信提出反駁。一段時間以來,《何祚庥致科技部副部長和衛生部長的公開信》在各大論壇引發的爭議始終未停,“號脈判斷胎兒性別”到底是真是假?副部長和院士誰說的對?

        今年6月27日,科技部副部長尚勇在羅馬召開的“中歐中醫中藥大會開幕式”上致辭說,“中醫不但能夠通過脈搏診斷婦女是否懷孕,而且能判斷男女”,并稱“這是系統生物學最好的一種應用與實踐”。

        號脈真能判斷胎兒性別?記者近日專門請教了中醫學院三附院的兩位名中醫。

        劉教授說,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這四者缺一不可,其中的切就是號脈,以他40年的從醫經歷來看,從脈絡上判斷胎兒性別的可能性不大。據他所知,目前尚無公開刊物發表過“號脈能判斷胎兒性別”成果的論文,中醫界也沒有這方面的共識。因此,他認為“科技部副部長的說法不靠譜”。“絕對不可能!”著名婦科專家、主任醫師龐玉琴說,有的人聲稱能以號脈診斷胎兒性別,就是事后被證明“號對了”,那也是蒙人,因為胎兒非男即女,有50%的可能性蒙對。號脈作為望聞問切的一種手段,當然有其獨到之處,比如說好中醫能僅僅通過摸孕婦的中指,可以判斷出懷孕幾個月了,甚至可以判斷大致預產期,這是科學。但是要說“號脈診斷胎兒性別”,那就是偽科學了。

        日前,科技部副部長尚勇“中醫不但能夠通過脈搏診斷婦女是否懷孕,而且能判斷男女”的觀點,遭到以“打假”聞名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質疑。

        4.考證:性別猜測也是經驗分享

        民俗學家陳教授說,雖說胎兒的性別猜測除了使用科學手段斷定外,沒有任何科學根據,但這樣的猜測也具有一定的準確率,所以也可謂是一種經驗分享。陳教授還介紹,在我國的史書中有一張“清宮珍藏生男育女表”,已有300年的歷史,是依據陰陽五行和八卦的演繹,再加上時間推算而得,專供當時王爺,妃子所用,而且準確率也相當高。其實,胎兒的性別猜測,不僅在中國流傳深廣,在國外也有相關的習俗。例如美國人的古老習俗中有說法:當孕婦覺得胎兒經常會在肚子里做“運動”的,八成是個男孩;當胎兒是女孩時,孕婦的眼睛則會出現血斑,鼻子會擴張。還有一種測試方法,在肚子上端環吊任何小東西,如果它是順時針轉,會是個女生;逆時針轉,則是男生。

        一些書上有所記載,人們會根據胎位、胎動頻率、肚子形狀等各項特征對胎兒的性別做出推斷。如胎位靠上的是女生、胎位靠下的是男生;聽到音樂旋律會胎動明顯的是女生、靜靜欣賞的是男生;喜歡待在腹部左邊的是女生、喜歡窩在右邊的是男生;心跳速度較快的是女生、反之則是男生;肚子形狀似個籃球的是男生;形狀像個西瓜的是女生……

        當然,還有中國人一般常說的“肚尖弄璋,肚圓弄瓦”等各式各樣的說法,五花八門,有趣得很:

        2、生男寶寶的癥狀

        1.早孕期間(也就是懷孕最初的3個月),沒有過孕吐狀況。

        2.胎寶寶的心率小于140次/分鐘。

        3.身體的整體感覺,如精神狀態、,要比以前好一些。

        4.乳暈的顏色相對要變得更深。

        5.肚子、胸部等身體的前部,增胖會比較明顯。

        6.日漸隆起的大肚子,看起來像個充足了氣的、繃繃硬的、圓圓的籃球。

        3、生女寶寶的癥狀

        1.在孕早期的時候,會遭遇孕吐。

        2.頭發會顯出發紅的色澤。

        3.乳房增大明顯;左邊的乳房比右邊的乳房大

        4.胎心的跳動頻率,至少在140次/分鐘。

        5.腰部、髖部以及臀部的增胖比較明顯。

        6.日漸隆起的大肚子,像個大西瓜,形狀看起來不是像球那么圓。

        4、其他經驗分享

        1.從孕婦的肚型來判斷:孕婦的肚型尖凸,會生男孩;肚型渾圓,則生女孩。其實,孕婦的肚型與胎兒的性別沒有關系。

        2.觀察孕婦容貌與皮膚的變化:如果孕婦的容貌變得漂亮,皮膚變得光滑,可能生女孩;反之,容貌變丑、皮膚變得粗糙,甚至臉上長滿青春痘,則可能生男孩。這種說法很多人相信,但事實證明可信度不高。

        3.孕婦的口味改變:有人認為孕婦口味如果與前胎不同,則胎兒的性別也會改變。其實孕婦喜歡吃酸吃甜與胎兒的性別是無關的。

        4.胎心的快慢強弱:一般認為胎心較強較慢的話,胎兒是男孩的可能性較大;反之則是女孩。這種猜測胎兒性別的方法,出錯的幾率也很高。

        5、怎樣分娩少痛苦

        1、年輕就是資本

        不得不說,年齡絕對是一個因素!特別是35歲前后對比,不僅體力等會受影響,對產道也有影響。越年輕,產道越軟,其伸展性越好,胎兒下降也越容易。但軟產道的深層肌肉隨著年齡增加會逐漸變硬的。一般情況下,孕婦越年輕,分娩時候的痛疼感越小。當然,這是在孕婦身體發育成熟的基礎上,并不是說越小越好。

        2、身高也有優勢

        身高越高的人分娩越輕松,一般以160cm為分界點。這是因為一般長得高大的人骨盆也會比較大,胎兒更容易通過產道。

        3、孕期體重控制得好

        懷孕期間,營養補充要充分,這基本算是我們的共識。但是,錯誤的營養補充,卻會導致孕婦體重超標。孕婦體重超標,會增加難產的幾率。一旦出現難產,分娩的痛苦是要比正常的分娩增加很大。所以,懷孕期間,一定要控制好體重。

        4、胎兒體重控制得好

        胎兒太大(估重超過4000g)會很難通過骨盆。胎頭是一點一點旋轉著通過產道的,如果和準媽媽的骨盆相比胎兒太大的話,通過產道就會很困難,產程就會延長。

        5、孕期堅持運動

        孕期運動可以增加腹肌、腰背肌和骨盆底肌肉的張力和彈性,使關節、韌帶松弛柔軟,有助于分娩時肌肉放松,減少了產道的阻力,使胎兒能較快地通過產道;還可以緩解準媽媽的疲勞和壓力,增強自然分娩的信心。

        孕期運動,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比如瑜伽、散步等。

        6、有做呼吸訓練

        錯誤的呼吸和憋氣會讓肌肉僵硬產道也會變硬。有做呼吸訓練的產婦,能夠吸入足夠的氧氣,可以促進血液流動,肌肉也會更放松更溫暖。

        7、心理狀態好

        如果我們平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越是害怕疼痛的時候,痛疼帶給我們的感受就越強烈。分娩前,有緊張情緒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良的情緒卻會導致宮縮無力,加劇分娩的痛疼。所以,正視分娩,增強信心是很有必要的。

        8、她是二胎

        雖然不是都這樣,但二胎真的會比一胎輕松很多。一般第二胎會比第一胎產程短,初產婦產程一般需要16-18小時,二胎產婦產程則一般會縮短一半。很多“生得快”的案例都不是一胎媽媽。

        雖說生的快,確實會輕松很多,也不太受罪,但準媽媽們不必因為害怕“痛太久”,而希望自己生得快一點,再快一點。

        因為生得太快也不一定是好事,醫學上常常把整個生產時間不到3個小時的稱作“急產”。急產對媽媽和胎寶寶都可能帶來危險,所以并不是越快越好哦。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