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健康養生 > 花生的功效與作用 抗衰老提高記憶力潤肺和胃補脾

        花生的功效與作用 抗衰老提高記憶力潤肺和胃補脾

        大眾健康網 2023-01-13 02:17 花生功效禁忌人群

        花生,人們最常食用的食物,而且食用范圍非常廣,可以用來榨油、煲湯、當做零食等。花生的營養也非常豐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尤其是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常常被人們當做健康的營養食品。具體功效介紹如下!

        本文目錄

        1、花生的功效有哪些?

        2、吃花生能降低死亡風險嗎?

        3、哪些人不建議吃花生?

        花生的功效有哪些?

        1、抗衰老提高記憶力。花生中的鋅元素含量特別高,鋅元素能刺激腦部細胞,促進腦部的發育,這不僅能提高記憶力,還能延緩大腦的衰老,從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美容養顏。花生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維生素C,兩種維生素都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因此多吃花生,能使皮膚保持緊致細膩,從而起到美容養顏的效果。

        3、養發。花生中的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分別對頭發和毛囊的健康很有好處。多吃花生不僅能使頭發黑亮順滑,還能使頭發與頭皮連接更緊密,減少脫發。

        4、促進生長發育。花生中含有豐富的易于吸收的鈣質,青少年多吃花生,能促進骨骼發育,而老人多吃花生,則能阻擋骨質疏松。

        5、降低膽固醇。花生中的亞油酸能夠使人體中的膽固醇分解成膽汁,然后排除體外。因此,多吃花生對降低膽固醇很有幫助,高膽固醇的人可以適當多吃花生。

        6、抗抑郁。花生中含有一些化合物是調節情緒的重要物質,多吃花生能讓我們的神經系統更好地運行,從而降低患抑郁癥的風險。

        吃花生能降低死亡風險嗎?

        美國納什維爾凡德比特大學醫學院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吃花生能降低死亡風險。

        研究負責人凡德比特大學醫學院流行病學教授舒曉鷗及其團隊對美國西南部7萬多人,以及約1.3萬名上海居民進行了跟蹤研究。對參與者每天食用花生量及其他堅果進行調查,并根據食用量的大小分成5組,每天食用量從不足0.95克到18.45克花生不等。結果發現:吃花生和堅果能降低心臟病和中風死亡風險。在美國參與者中,吃花生最多的人比吃花生最少的人,由于各種原因死亡的風險降低了21%。在中國參與者中,同樣情況死亡風險下降了17%。

        之前多項研究將食用堅果同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風險低聯系起來,但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美國和歐洲富裕的白種人。最新研究的調查對象更為廣泛。研究人員稱:花生與堅果不屬于一類食品,花生是豆科植物,但它包含許多與堅果相似的營養成分和植物化學物質。可以確定,花生和昂貴的堅果對人體一樣有益。

        研究人員強調,這只是觀察性健康研究,但結果說明吃花生或堅果有益健康。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血管研究所的伊桑·魏斯博士表示:“我們一直被告知堅果高脂、高熱,應該不吃或少吃,但這一想法應該予以摒棄。”每天堅持吃一小把花生或堅果有益健康長壽。

        哪些人不建議吃花生?

        1、痛風患者。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患者均有高尿酸血癥,尿酸很難排出體外,按照嘌呤含量的多少可以將食物分為高嘌呤、中嘌呤、和低嘌呤三種。其中,每100克食物中含50-150毫克嘌呤的食物為中嘌呤,花生就屬于中嘌呤食物,會加重患者癥狀,應該限制食用。

        2、膽囊切除患者。膽囊是負責收集、濃縮、和集中排放肝臟所分泌的膽汁。在消化食物時,膽囊收縮,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因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對膽囊刺激最強,使膽汁大量排放。膽囊切除后,膽汁無法儲存,就會出現吃了含有脂肪的食物不能消化,從而導致腹脹、腹瀉等癥狀。

        因此膽囊切除患者應該盡量避免食用內含大量脂肪的花生。

        3、胃炎 胃潰瘍 慢性腸炎患者。此類患者多有慢性腹痛、腹瀉或消化不良等癥狀,飲食上宜少量多餐、清淡少油。花生屬堅果類,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過高,很難消化吸收,此類患者應禁食。

        4、想減肥的人。花生的熱量和脂肪含量都很高,吃100克炒花生仁,就吃進了500千卡的能量,相當于吃了275克的饅頭,18粒花生就相當于一勺油(10克),能夠產生90千卡的熱量。所以想減肥的人應遠離花生。

        總結:花生中含有蛋白質、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維生素E等多種維生素,還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可溶性纖維以及多種氨基酸等,因此適量吃好處是很多的。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