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疾病百科 > 頻繁放屁是怎么了?總是放屁是怎么回事?[圖]

        頻繁放屁是怎么了?總是放屁是怎么回事?[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4 09:08 放屁腸胃養(yǎng)胃

        有時候在公眾場合,沒有忍住,放屁會令人非常尷尬,偶爾放屁屬于正常的生理活動,但是有些人放屁非常頻繁,有些不太正常,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影響正常生活,那么頻繁放屁是怎么了?總是放屁是怎么回事?下面為大家介紹。

        頻繁放屁是怎么了?總是放屁是怎么回事?(1)

        1、頻繁放屁是怎么了

        1.細菌失衡。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yī)學中心的胃腸病學家麗貝卡?格拉斯博士解釋:細菌會對人們所吃的食物進行發(fā)酵。這一過程發(fā)生在結腸里,但有些結腸細菌由于過度生長而進入小腸。因此,食物被消化前,就與細菌發(fā)生了接觸,生成了氣體。有些人患腸胃炎后,腸道內的菌群組成發(fā)生變化,腸道內細菌失衡,也會排氣增多。

        2.吃飯?zhí)珎}促。

        如果你吃飯的速度太快或邊聊天邊吃飯,就有可能吞咽下大量的空氣。格拉斯解釋道,空氣是由各種氣體構成的,當你吞下大量的氣體之后,也會生成更多的氣體。當達到一定程度時,這些氣體會想辦法排出體內。

        3.乳制品吃太多。

        即使是乳制品耐受人群也會因年齡增長而發(fā)生改變。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體內用于消化乳制品的乳酸酶的數量會有所減少,因而過多食用這類食品就會讓人感覺不舒服,排氣增多。

        4.對麩質敏感。

        如果身體在分解某些食物時存在困難,就會導致排氣增多。例如,有吸收不良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會對麩質更敏感。

        5.激素分泌改變。

        更年期女性或激素分泌失衡患者,其腸胃運動不如年輕時那么活躍,也會出現排氣增多的現象。一般來說,經常運動和服用益生菌有助于緩解。

        6.便秘。

        當糞便在腸道中無法移動時,人們會感到自己排氣更多,這是因為糞便主要是由細菌構成的,細菌在人體系統(tǒng)內堆積的數量越多,發(fā)酵后排放出來的氣體也就越多。此外,有些人雖然排氣量不比別人多,卻更為敏感,比較容易腹脹、脹氣等。

        2、放屁臭怎么緩解

        1、腹式呼吸

        有時腹部氣脹、屁臭(飲食或是腸胃功能障礙等導致),通過腹式呼吸可以緩解癥狀。

        方法是,吸氣時腹部緩緩鼓起,深長緩慢的吸氣,嘴巴閉緊,保持肺部不動,站立或是坐下均可,時間在15秒最好。

        2、腹部按摩

        腹部是腸胃所在,有多個重要穴位,按摩腹部能疏通三焦,補脾和胃,讓體內殘留的排泄物能盡可能地排除出去。

        可以讓他人以雙手掌重疊,順時針按揉2-3分鐘,長期堅持,效果會更好。

        3、運動鍛煉

        做合適的運動幫助腸道消化食物,就能減少臭屁的排放,比如做做深蹲,多走走樓梯,慢跑等,這些在生活閑暇空隙中就能做到

        4、肉桂羊肉湯

        材料:肉桂10克、羊肉1000克、草果5個、油鹽等輔料。

        做法:洗干凈羊肉(主要是祛除腥味),加適量水煮沸,加入姜末、肉桂、黃酒、食鹽、蔥花等等,繼續(xù)小火煮,直至羊肉熟透后,即可。

        功效:肉桂能暖脾胃,除積冷,補中益氣;羊肉能補氣血,適用于寒濕內聚引起的放臭屁癥狀。

        5、薏苡仁山藥粥

        材料:山藥粉100克、薏苡仁150克、紅棗20枚、糯米250克、清水。

        做法:先將糯米和紅棗洗干凈,直接放入鍋中,一起煮,紅棗可以后些放入。

        功效:薏苡仁具有清熱止瀉、健脾的功效;山藥能補脾益氣;大棗可以補脾胃、益氣生津。放臭屁有一種原因就是脾胃虛寒,該食療方法能有效緩解這種癥狀。

        6、鵪鶉去濕湯

        材料:鵪鶉4只、百合與薏米各50克、生姜3片。

        做法:將以上所有洗凈后全放進砂鍋中,加入清水煮,計時1個半小時。

        功效:薏米健脾化濕,百合清熱,鵪鶉益氣,補五臟,消體內結熱,該湯可以用來調理因為濕熱燥結導致的臭屁不斷癥狀。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