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膳食 > 食材選購 > 煮玉米有什么講究?購買玉米要注意什么?[圖]

        煮玉米有什么講究?購買玉米要注意什么?[圖]

        大眾健康網 2018-12-11 00:46 玉米粗糧雜糧蔬菜

        玉米一直是許多人都非常喜歡吃的一種食物,其味道香甜誘人,同是又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所以許多人都是非常喜歡吃玉米的,其中不少人都尤其喜歡煮玉米吃,那么煮玉米有什么講究?購買玉米要注意什么?什么樣的玉米才最好?

        煮玉米有什么講究?購買玉米要注意什么?(1)

        1、玉米應該怎么煮

        有人擔心,玉米煮久了,口感會打折扣。其實,只要掌握了水煮的技巧,就能實現營養和美味“雙加分”。養生專家說將玉米從冷凍室取出后,不用解凍,直接剝掉最外側的厚皮,留最內層的2層薄皮。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鍋中,再倒入冷水,沒過玉米表面。帶著薄衣煮,可以保存下來一種獨特的谷物清香,且更易煮熟。

        煮玉米最好先浸泡20—30分鐘,再開大火煮熟。這樣能有效保留玉米本身的維生素,吃起來清香、有嚼勁。不同玉米的烹煮時間略有差異。水開后,甜玉米和老玉米需要再煮8分鐘,黏玉米煮得久一些,至少10分鐘,不用過分強調煮開花。

        煮熟后,需要把玉米夾出來,放入漏網里瀝干水分。長時間浸泡在水里,玉米的味道會轉淡,口感也會下降。煮黏玉米和老玉米時,可以在水開后,往里面加少許鹽,再接著煮。這樣能強化玉米的口感,吃起來有絲絲甜味。

        如果想吃到更營養的煮玉米,可以在燒煮時,往水里加一點小蘇打。這是因為玉米富含營養素煙酸,但一般情況下這一成分較難被人體分解、吸收。加了小蘇打后,玉米中的煙酸可以充分釋放出來,營養價值更高了,保健功效也會很明顯。

        2、購買玉米須知

        如果你是在外面購買煮玉米,那還需要留一個心眼!

        為了讓煮熟的玉米吃起來又香又甜,不少攤主加入糖,甚至加入甜蜜素或玉米香精。

        根據我國2011年衛生部新發布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的規定,“甜蜜素”可以作為甜味劑,其使用范圍如餅干、面包、雪糕飲料等,其最大使用量為0.65g/kg;陳皮、話梅等最大使用量為8.0g/kg。但在煮玉米或者烤玉米中能否使用、用量是多少卻沒有任何規定。

        甜蜜素屬于非營養型的合成甜味劑,其甜度為蔗糖的30倍。食品生產中要加入糖,成本會比較高,生產企業往往出于降低成本考慮,使用少量的甜蜜素,以制造出“甜蜜”效果。雖然甜蜜素是一種食品添加劑,但國家對它的使用范圍和用量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如果濫用或超標使用,會對人體造成很大危害。本來玉米自身的營養價值非常高,但如果加入超標、超劑量的甜蜜素或其它食品添加劑,不但會損壞原有的營養價值,還會給人體帶來一定危害。比如對肝臟的損傷、對神經系統的影響,特別是對老年人、孕婦、小孩、嬰幼兒,影響都比較大。

        提醒大家,如果煮玉米甜味兒過重,吃完的玉米棒都能吸出甜味兒,很可能就是被添加了甜蜜素。

        為了吃到更好吃的玉米,快來試一試煮玉米的技巧吧!

        3、玉米的營養價值

        (1)含有大量的維E

        玉米的胚芽和花粉里含有大量維生素E,可降低血清膽固醇、調節神經和內分泌功能,并使皮下組織豐潤,皮膚細胞富有彈性和光澤,防止皮膚病變。可增強人的體力和耐力,防細胞衰老及腦功能退化,并有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2)鈣含量接近乳制品

        每100克玉米能提供近300毫克的鈣,幾乎與乳制品中所含的鈣差不多。豐富的鈣可起到降血壓的功效。如果每天攝入1克鈣,6周后血壓能降低9%。

        (3)維生素含量非常高

        玉米中維生素含量非常高,為稻米、小麥的5~10倍。玉米中所含的豐富的植物纖維素可刺激胃腸蠕動,防治便秘、腸炎、腸癌;還能抑制飯后血糖升高;其纖維素還可以抑制脂肪吸收,降低血脂水平,預防和改善冠心病、肥胖、膽結石癥的發生。玉米中還含有煙酸,能幫助我們維持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皮膚的正常功能。

        (4)預防老年黃斑性病變

        玉米中所含的玉米黃質,可以預防老年黃斑性病變的產生。

        (5)亞油酸與谷胱甘肽

        亞油酸可以降低膽固醇,防止其沉積在血管內壁上,從而減少動脈硬化的發生,對預防高血壓,心腦血管病有積極的作用。另外,玉米中含的谷胱甘肽也有抗癌的效用。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