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很比較溫和的,孩子病了的話喝中藥會好一點,但是中藥是真的苦,苦的大人都不愿意喝更不用說小孩子了。所以說喂給孩子喝中藥也是一大大工程,孩子還小不好溝通,所以很難喂。那么嬰兒喝中藥喝不進怎么辦?嬰兒喝中藥要注意什么?
1、選對時間很重要
上午8~10點或下午2~3點服藥。
專家解析:研究發現,一天24小時內人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分別在上午的8~10點鐘和下午的2~3點鐘,這個階段正是機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藥物的苦味不容易對機體產生明顯的刺激反應。而飯后半小時以上服藥不僅可以防止惡心、反胃,還能減輕藥物味苦的感覺,如果沒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嘗試讓寶寶在這兩個時間段服藥。
2、冷熱服用區別大
放涼后再喝,最好控制在15℃~36℃。
專家解析:人體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味覺神經纖維大多分布于舌面,當湯藥溫度與舌頭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處于最佳工作狀態,對五味的感知最靈敏,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因此,中藥湯劑的溫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燙嘴,又可減輕苦味。
3、速度加快易入喉
加快服藥速度,減少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
專家解析: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因此,藥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貯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掌握服藥速度,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建議媽媽鼓勵寶寶一口氣喝下湯藥,或者親自用湯匙喂寶寶,這是減少藥液苦味的好辦法,也可采用吸管服用。
4、喝點開水去苦味
喝些溫開水,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的殘留。
專家解析:寶寶服用中藥湯劑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液的吸收,還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的殘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5、加點蜂蜜也不錯
煎好后調些蜂蜜,幫助腸胃易吸收。
專家解析:一般中醫在開中藥時大多都會加入甘草作為調味。但對于部分寶寶來說,僅憑甘草的甜味,根本沒辦法讓他們接受中藥那種嗆鼻和苦澀的味道。最好煎好后調些蜂蜜,最好是兒童專用蜂蜜,這樣中藥的味道能順口些。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容易被寶寶的腸胃吸收,且營養豐富,具有潤肺、潤腸等藥用價值。但也要注意的是,蜂蜜中的多種微量元素有可能改變藥效,因此需遵醫囑。另外,也可以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加入甜菊葉子,同樣能達到中和苦味的作用。
如果寶寶感受風寒,出現打噴嚏、流清涕等癥,溫度高一些可以幫助寶寶發汗解表。對于遇涼容易腹瀉的寶寶,中藥的溫度最好在40℃左右。
1、糖不可以隨意加
大多數人習慣在中藥湯劑里放點糖,使得服用時口感好一些。其實,去苦味隨意加糖不可取。從中醫觀點來看,糖也是一味藥。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口感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效。白糖性偏熱,因此有些中藥湯劑加了白糖,會改變藥性而影響療效。紅糖味甘易生濕,舌苔厚膩的濕熱患兒不能加。患有寒癥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
2、生姜可止吐
如果劑量不大,加糖等方法還不能讓寶寶喝下中藥的話,生姜可來幫忙。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兒內關穴,因為生姜具有止嘔的作用。另外,喂藥應在兩餐之間,這樣既有利于藥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
3、忌口沒那么麻煩
很多媽媽覺得喝中藥還有一件很頭疼的事:在服藥期間有N多忌口,不能吃辣、不能吃綠豆、不能喝茶、不能吃海鮮等等,讓寶寶生病時吃飯也不香。其實,沒那么緊張。
4、喝中藥前后一小時忌口
綠豆、濃茶等食物或許有解藥的作用,但只要你家寶寶不是這樣喝藥:一口中藥一口濃茶,那就沒什么問題。為了穩妥起見,只要讓寶寶做到在喝藥的前后一小時忌口,別吃那些有風險的食物就行了。
5、服藥時吃平和食物
中藥的忌口都是一些生冷寒涼或燥熱的食物,無論是否忌口,這些食物本來就不應該多吃。所以,為了服藥安全,也為了寶寶的身體健康,建議讓寶寶多吃一些中性平和的食物,例如紅薯、扁豆、牛奶、銀耳、雞肉、蘑菇等。
1、姜可止吐
如果劑量不大、加糖等方法還不能讓寶寶喝下中藥的話,生姜可來幫忙。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兒舌面,因為生姜具有止嘔的作用。另外,喂藥應在兩餐之間,這樣即有利于藥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
2、意煎藥量
藥只要喝夠量就行了,多喝對病情也沒多大幫助。一般來講,1歲以下的寶寶,每天服用的中藥最好不要超過20毫升,并且服用時不計次數,以頻服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勻地把藥喝完即可;1~3歲的寶寶可煎至約40毫升,分3次服用;3~6歲的“小家伙兒”們相對就聽話一點了,可將中藥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歲以后家長就省心多了,分兩次服用即可。
3、糖分熱證寒證
給寶寶喂藥常常讓許多年輕媽媽手忙腳亂,有位媽媽說“每次給寶寶喂中藥時都吐出來了,還哇哇哭半天,讓我心疼得都跟著掉淚,如果中藥是甜的就好了”。其實,中藥加糖也是有竅門的,有小便黃、面赤、身熱、便秘等癥狀的患兒多為熱證,藥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紅糖味甘易生濕,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膩的濕熱患兒更不能加。患有寒證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4、濃煎“很重要
兒童服中藥要以”濃煎“為主。注意,”濃煎“可不等于”久煎“,因為久煎可能會造成部分中藥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兒感冒用的中藥多為解表類藥,藥味芳香易揮發,久煎易失去解表療效。濃煎方法為:將中藥浸泡30分鐘,然后用武火煎沸后改為文火,持續15分鐘即可。然后將藥汁倒出并根據兒童的年齡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經驗的家長能直接煎出合適用量最好)。
1、宜用藥性平和的品種由于嬰幼臟器嬌嫩,對大苦、大辛、大寒、大熱等藥性猛烈的藥物要慎用。
2、不宜濫用滋補之品小兒生機旺盛,宜飲食調理,不宜濫用滋補之品,否則會使機體陰陽失衡,傷及臟腑氣機。即便是存在虛癥,也必須慎用補劑。
3、宜佐健脾和胃之品小兒脾氣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應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之山藥、山楂、陳皮、六神曲、麥芽、雞內金、白術等。
4、宜佐涼肝定驚之品小兒體屬”純陽“,熱病偏多,且陽常有余,易出現肝熱抽搐、驚風之癥。救治小兒疾病特別是外感病邪,出現壯熱、煩躁、驚惕等癥,則應在清熱透解之時,佐以平肝熄風之蟬蛻、鉤藤、僵蠶、地龍等。
5、宜選安全無毒的品種一般中草藥中含有鞣質、生物堿等復雜化學成分,而肝功能發育尚未完全的嬰幼兒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臟負擔,損害肝功能。嬰幼兒宜選用低毒或藥食兩用如萊菔子、陳皮、砂仁、烏梅等中藥。
家庭中給嬰幼兒服用的中藥最常見的是清熱解毒類藥。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暑瘡熱癤等病,喜歡買些夏枯草、菊花、梔子、魚腥草、淡竹葉、蘆根、生地等中草藥,或自備些六神丸、珍珠丸等中成藥給孩子服用。但是,由于這類中草藥的化學成分較為復雜,含有鞣質、生物堿、揮發油、苷類以及無機鹽等有效成分,而嬰幼兒的肝臟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代謝功能尚未健全,所以若服用這些煎劑,很有可能會加重肝臟負擔,損害肝功能,超量服用中草藥也會產生副作用。
中成藥也同樣。傳統中成藥六神丸的成分含有雄黃、蟾酥,而這兩種成份皆為毒性中藥,需要嚴格地控制它的劑量,如果使用時過量會出現不良反應,可引起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的機能紊亂,從而出現惡心、嘔吐,甚至心律失常、驚厥等癥狀。而珍珠丸中含有朱砂成分,朱砂的主要化學成分是具有毒性的硫化汞,少量服用能解毒、安神、明目、定驚,而超量服用或長期服用,肌體受低濃度汞的作用會出現齒齦腫脹、咽喉疼痛、唾液增多、惡心嘔吐,以及多夢、記憶力減退、興奮性加強、不安、失眠等神經癥狀。所以,家庭中不能濫用中藥給孩子“保平安”,一定要在中醫醫師的指導下給寶寶服用適合的中藥。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