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正在發育中的兒童來說,身體發育是需要大量的營養的,平時可以通過一些飲食補充兒童所需的營養物質,但是在補充營養的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誤區,家長們需要注意了,那么兒童補充營養有哪些誤區?如何避免兒童營養誤區?下面為大家介紹。
誤區一:吃零食有害健康
應該多給孩子吃些零食,補充體內營養成分。特別是身材瘦小的孩子,最好晚飯后就給他們吃零食,一直吃到睡覺前為止。上了小學的孩子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增強發育。
誤區二:豆制品等于蔬菜
一些家長見孩子不愿意吃青菜,認為豆制品營養價值高,就給孩子吃豆腐、豆漿等豆制品,這樣孩子就不用吃青菜了。事實上,豆制品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可看作葷菜,但如果孩子光吃豆腐,把豆腐當作青菜,就會缺乏維生素和纖維素。家長可以把青菜弄碎,或者做成蔬菜餡的餃子,孩子還是愿意接受的。
誤區三:多給孩子吃鈣片補鈣
嬰幼兒體內并不缺鈣,而是缺乏促使鈣被人體吸收的維生素D。與其花高價買鈣片,倒不如進行食補,或是買少量魚肝油滴劑直接滴入孩子口中。
誤區四:每天早餐牛奶+雞蛋
營養質量好的早餐,應該包括谷物、動物性食品、奶類及蔬菜水果四大部分。如果早餐沒有像饅頭、面條、稀飯、面包等谷類食物,就缺少熱量的供應,光是雞蛋和牛奶高蛋白的物質,孩子不僅吸收不好,加重腎臟負擔。而且優質蛋白質用于供應熱量,就“大材小用”了。
誤區五:孩子大便干燥需吃香蕉、麻油等
吃這些并不管用,最重要的是養成孩子良好的排便習慣,排便時間要固定。
香蕉誤區六:零食喧賓奪主
貪吃零食是兒童不良飲食行為的突出表現,絕大部分孩子都有這個天性。水果、餅干、糖果、點心、膨化類食品都是他們常吃的零食,但如果抱著零食不放,就會影響正餐的食欲,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當然,零食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對于生長遲緩的孩子,在兩餐之間吃點零食,補充體內營養成分,尤其是上學的孩子在兩餐之間可以吃一些零食,但數量不宜過量,要選擇高營養、糖分合適的食品為宜。
誤區七:蔬菜削皮吃有營養
其實蔬菜連皮煮湯很有營養,如帶皮煮的蘿卜湯、絲瓜湯。菜葉比菜梗有營養,比如煮青菜湯就很有營養。
蔬菜誤區八:飲料盡量滿足孩子
近年來,我國肥胖兒童檢出率急劇上升,年增長率男童為10%,女童為8.7%,研究證實,這些兒童肥胖與無節制地飲用飲料有關,一方面是孩子喜歡那種甜甜酸酸的口味,另一方面一些廣告宣傳促銷,附送超人小卡片、玩具等,相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加上很多家長錯誤的認識,不少兒童從一兩歲開始就養成偏愛飲料的習慣。飯前喝過多的飲料,根本不會好好吃正餐,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誤區九:把洋快餐做獎勵
洋快餐屬于高能量、高脂肪、高糖的食品,常吃易引起孩子肥胖,腸胃功能不好或者體態肥胖的兒童,更不宜吃洋快餐。
誤區十:幼兒不喜歡吃肉
對幼兒來說,雞肉、牛肉、豬肉不但難以嚼爛,還會塞牙齒,孩子當然不愛吃。如果家長注意選用鮮嫩的肉,如魚肉、通脊肉、雞脯肉、蝦仁、黃鱔等,孩子還是樂意接受的。孩子不吃肉,不少家長就煲湯給孩子喝,以為湯里加了雞,加了藥材如淮山、桂圓、芡實等,還煲了2-3個小時,湯就很有營養了。其實,90%的營養還在肉渣里。要孩子獲得營養,還得吃肉。
吃肉誤區十一:內臟等于肝臟
內臟對孩子的發育大有裨益,很多家長拼命給孩子吃肝臟,以為這樣就行了。實際上,內臟還包括心、肺、腰,而肝臟內經常存有有害成分,不宜多吃。因此家長應該多給孩子吃些其它內臟。
患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皮膚毛發無光澤,教膜蒼白,體重不增加甚至減少。臨床上還將營養不良病人分為消瘦型和水腫型。
消瘦型:皮膚松弛,皮下脂肪減少,變薄無彈性,頭發枯黃,大便頻而量少有粘液。患兒的智能及動作均有不同程度遲緩,體溫低于正常,脈搏慢,血壓偏低。
水腫型:輕者僅有皮下水腫,重者可有生殖器、上肢、腹部及顏部凹陷性水腫(壓之有凹陷),少數患兒可有胸腹腔積水,少數人還可出現皮膚紫瘢。本型患兒以體重忽然增加為水腫的可靠標志。
由于長期營養不良,患兒還可以出現各種并發癥,如佝僂病、各種感染、腹瀉、中耳炎、腎盂腎炎等等。化驗檢查可發現患兒有貧血征象。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