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有腳痛的癥狀,有的時候是因為生理性的原因,有的時候是因為病理性的原因,如果是病理性的原因導致的,就要注意及時治療緩解,不然也可能影響到腳后跟的骨骼等等。那么,腳后根痛是什么原因?哪些疾病會導致腳后根痛?
腳后跟受到太大的壓力、震蕩時,易發生骨裂而引起疼痛。此時通常還會伴有腫脹,不能沾地行走。
跖腱膜炎有維持正常足弓、緩沖震蕩、加強彈跳力的作用。長時間的行走、過度負重,都會引起腱膜的勞損,導致局部出現無菌性炎癥而疼痛。
特點:疼痛多發生于足跟的足底內側面,不伴有遠端放射痛及感覺異常。有近側或遠側放射痛、麻木或感覺異常。
由于足底筋膜過度受壓引起的。足底筋膜由足跟部起,到前足止,是貫穿于足底的纖維組織。足底筋膜炎也可能引起足跟痛、足弓痛及足跟骨刺。跖筋膜炎患者通常在組里側(跟骨與足弓之間的部分)受傷。
特點:壓痛點常在足底近足跟處,有時壓痛較劇烈,且持續存在。導致的疼痛特點為搏動性、灼熱、刺痛性。
跟墊是跟骨下方由纖維組織為間隔,以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年輕時跟墊彈力強,可以吸收振蕩。人到老年,跟墊彈力下降,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
特點:跟墊痛與跖筋膜炎不同,在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足跟痛以足跟腫脹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征。
跟腱附著部位的腱周圍組織,因外傷或慢性勞損發生炎癥引起跟腱部腫脹、疼痛。
特點:晚期由于周圍組織增生粘連,患者跟腱粗大、有壓痛,但痛點不集中,手感小腿三頭肌發僵、緊張。可觸到硬結或條索狀肌束,此處多有明顯壓痛。
運動過程中,小腿腓腸肌和跟腱承受了太大的壓力導致的。另外,突然增加鍛煉的強度或頻率也常會引起跟腱炎。如果及時的治療,跟腱炎很快就能恢復。如果放任可能會引起持續的疼痛或引發跟腱斷裂,病變惡化后,肌腱會腫大,出現結節,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來修復損傷。
特點:足跟部上方的、內部的疼痛、酸痛、壓痛、僵硬,活動后加劇。可發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區域,痛感通常會在清晨或者劇烈運動后的休息期間發作。肌腱兩段受到擠壓時會有強烈疼痛或者壓痛。
最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并有壓痛。
特點:局部皮色正常或潮紅,溫度略增高,觸痛明顯。當發炎的滑囊增大時,會在跟腱上出現一個疼痛的紅色腫塊。
多見于老年患者,X線片顯示,跟骨結節處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骨刺不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癥。而腳后跟疼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癥反應的輕重有關,與骨刺大小沒有直接關系。
1、骨刺引起足跟痛
骨刺引起的足跟痛多見于中老年人,往往通過X光片可觀察到根骨結節處有大小不一的骨刺。由于骨刺隆起可加重局部軟組織的摩擦、勞損,容易產生無菌性炎癥,引起足跟疼痛,其疼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癥反應的輕重有明顯關系。
2、脂肪墊萎縮引起足跟痛
人體的腳后跟部分布有脂肪,可形成一層穩妥的纖維墊,保護足跟骨質不被磨損。如果足底脂肪墊發生萎縮,其緩沖、防止摩擦的作用相對減弱,使局部容易受到損傷而出現疼痛。
3、損傷引起足跟痛
足跟部的局部外傷可引起疼痛,此類疼痛多有明確的外傷病史,如跟骨骨折、骨裂、跌打外傷等,主要表現為足跟部疼痛明顯,腫脹和壓痛,行走困難。
4、勞損導致足跟痛
足底的肌肉腱膜有維持正常足弓、緩沖震蕩、加強彈跳的作用。長期的行走、站立、過度的負重等,使足底筋膜、肌肉、韌帶處于長期緊張狀態,導致肌肉腱膜等造成勞損,進而可引起局部無菌性炎癥,而出現疼痛癥狀。
5、產后足跟痛
產婦在月子期間,氣血兩虛,容易感受外界寒涼之氣的侵襲。特別是足跟部,一旦受涼就容易出現足跟部疼痛。此類疼痛屬中醫理論中的虛證,多由腎虛所引起,常可因產后腳部受涼所致。
6、小兒足跟痛
正常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小孩出現足跟疼痛多為生長痛。主要是由于骨骼生長迅速比骨骼周圍的組織快,四肢長骨周圍神經、肌腱、肌肉生長相對較慢,因而產生牽拉痛。疼痛發作時可為孩子作局部按摩、熱敷或者在將足跟部墊高1厘米以減緩牽扯,幫助孩子減輕疼痛程度。
7、穿鞋不當引起足跟痛
鞋子是引起足跟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松。但是,有的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例如長期穿高跟鞋等,導致腳部力量集中于某一部分,這樣會加局部韌帶的壓力,進而可引起足跟疼痛。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