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疾病百科 > 促進睡眠的方法有哪些?幫助睡眠的有效方法[圖]

        促進睡眠的方法有哪些?幫助睡眠的有效方法[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8 18:19 幫助睡眠失眠促進睡眠

        有不少人都有失眠的習慣,還有的人可能算不上失眠,但是睡覺的時候總是睡不安穩,容易驚醒,這樣的人是不太好的,因為睡眠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留意一下助眠的方法,那促進睡眠的方法有哪些?

        促進睡眠的方法有哪些?幫助睡眠的有效方法(1)

        1、勤換寢具

        無論喜歡小碎花的被套,抑或是湖藍色的床單,勤快地更換它們吧,這會帶給你更好的睡眠。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SleepFoundation)的一份調查顯示:勤換寢具有助于改善你的睡眠質量。干凈柔軟的床單被套,會帶給你更為舒適的肌膚觸感,而被陽光曬過的床單被套的味道更會讓心情愉悅,從而讓身體得到放松,更易入眠。

        2、好枕頭比名牌包更重要

        落枕和噩夢是對要好的小伙伴,它們都會讓你睡不好,而落枕更可惡,讓你接連兩天里還得忍受脖頸的疼痛。而“一個好枕頭,尤其是太空枕(慢回彈記憶枕)能幫助維持你良好的睡姿。”資深的睡眠專家麥可·布勞斯博士如是介紹。傳說中的太空枕有著“高大上”的背景,最初是為了保護宇航員在起航和返航時高壓狀態下的頭頸部脊椎安全而設計。最贊的是它零壓力壓迫感,記憶變形,透氣吸濕,以及防蛀抗菌,這些都非常有利于提高你的睡眠質量。

        3、換上一雙保暖拖鞋

        夏天常常開著空調睡覺,其實你的雙腳并不是很喜歡低溫環境。當你的身體開始準備休息的時候,腳部血管會開始舒展擴張。而研究表明,入睡前穿上一雙柔軟并且保暖的拖鞋,可以使你的腳部適當升溫,從而加速這一生理反應,并且讓你產生更多的倦意。

        4、讓數碼產品遠離臥室

        低頭族注意啦!有關研究表明:手機、電腦顯示器、電視等電子設備的屏幕散發出的短波藍光會擾亂你的生物鐘系統,使視覺疲勞,免疫力下降。特別是有小孩、老人、眼疾患者的家庭,更要特別注意讓他們遠離電子設備屏幕。除了讓數碼產品在臨睡前遠離臥室之外,一盞暖光燈泡會讓你在睡前達到更放松的狀態。

        5、讓寵物們自己睡

        根據著名的美國馬約診所(MayoClinic)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當寵物和你同床共眠時,會導致你睡覺打呼嚕。打呼嚕可是眾所周知的健康大敵,建議你花點功夫把小寵物的窩布置得舒適些,讓它們睡自個兒的。

        6、我愛洗澡,壓力快跑

        睡覺前,泡個溫水澡能顯著增加深度睡眠的時間,這可是有科學依據的:當身體準備休眠的時候,你體內的血管會有一定的擴張,而溫水澡可以加速擴張反應,讓你更快地感到倦意。在浴缸里加入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浴鹽,為皮膚清潔排毒的同時,更能刺激血液循環,這也是很多健康協會推薦的助眠方式之一。

        7、裸睡雖好,但會感冒

        睡覺時,你喜歡穿什么?還是干脆喜歡裸睡?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穿著睡衣入睡,讓身體皮膚自主呼吸時,更能維持必要的睡眠溫度。身體在不改變心率、不刺激神經的前提下,緩速的升溫會讓身體更快地進入休眠狀態。盛夏難免貪涼,穿著睡衣入眠也會幫助你遠離感冒。包裹起來,開始打哈欠吧!

        8、香氛帶來甜夢

        如果一連幾天睡都少于6個小時,可能會導致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有研究調查顯示,睡前聞到適宜的香氛會讓人容易入睡,并會減少失眠的次數。薰衣草、橙花、茉莉都能舒緩焦躁情緒,更能助眠。睡前冥想時,點燃香薰蠟燭,在香氣里徹底放空自己解壓,幫助你在入睡后更快地進入深度睡眠狀態。

        9、為臥室換新顏色

        也許,臥室墻壁的顏色是我們抱怨了諸多干擾睡眠的因素后,都沒想過的一點。有研究報告指出,臥室墻壁的色彩對睡眠質量產生著影響,更有調查顯示藍色墻壁的臥室帶來的有效睡眠時間最長!所以,給臥室換個顏色吧,推薦一組來自頂級藝術涂料品牌(BenjaminMoore)發布的《2015流行色彩趨勢》里的顏色:星冰樂(牛奶咖啡混合色),海灣迷霧(帶灰調的藍色系),鳳梨橙(介于金黃和橙色之間的中間調顏色)。

        10、睡前慢步走

        一般睡前是不建議運動的,但是,睡前可以選擇慢步走,不要走太遠,只需要在自己家樓下,走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就可以了。然后上樓的話,不要著急,慢慢地上樓,保持心跳速度,這樣,再睡覺,不僅能保護皮膚,而且睡眠質量很高。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