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幼兒 > 寶寶反復發燒怎么辦?寶寶發燒反反復復如何退燒?[圖]

        寶寶反復發燒怎么辦?寶寶發燒反反復復如何退燒?[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8 18:40 寶寶發燒發熱

        寶寶由于體質較弱的影響,很容易受到病菌入侵,從而導致身體出現發熱的情況,這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需要小心護理,并且急死治療,那么寶寶反復發燒怎么辦?寶寶發燒反反復復如何退燒?寶寶反復發熱可能是由于護理不當引起,下面就來詳細了解吧。

        寶寶反復發燒怎么辦?寶寶發燒反反復復如何退燒?(1)

        1、就醫檢查

        寶寶反復發燒表現疾病尚未痊愈,需要及時就醫檢查,因為孩子反復發燒的病因有很多,如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扁桃腺炎、肺炎、泌尿道感染、手足口病及一切傳染病,只有把感染消除了,發熱才能停止。所以這種情況必須經由醫師檢查判斷,對癥下藥才能退燒。

        2、藥物退燒

        寶寶反復發燒或體溫超過38.5℃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退燒藥,嚴格按照說明書,核對好劑量,切勿超量服用。服過退燒藥后要多喝水,才能讓退燒藥更好的起效。嘔吐厲害的患兒可以使用退熱栓。

        3、空氣流通

        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于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于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4、多喝水

        寶寶反復發燒,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以減少消耗和熱量產生。多飲水,每日不少于2500毫升水。可以選用糖鹽水、各種水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橘汁等。充足的水分能促使毒素排泄,有助于退燒。

        5、溫水擦浴

        溫水擦浴,即用溫水毛巾擦拭全身。這是一種很好的降溫方法,也適合所有發燒的寶寶。水的溫度32℃-34℃比較適宜,每次擦拭的時間10分鐘以上。擦拭的重點部位在皮膚皺褶的地方,例如頸部、腋下、肘部、腹股溝處等。

        6、毛巾冷敷頭部

        發燒時用毛巾冷敷是家長們比較常用的方法,將毛巾在水里浸濕后,擰干折疊放在孩子的前額上,每五分鐘更換一次。注意:毛巾不可擰得太干,只要不滴水就行。

        7、減少衣物或被子

        寶寶發燒時,需要散發熱量才能夠快速退熱。因此,要解開頸部扣子,必要時應減少衣物或者被子,促進散熱,不宜捂汗。如果發現小孩有出汗現象,應該及時為孩子擦去汗水。

        8、寶寶發燒護理方法

        1、保持室內適宜及空氣流通

        將室內溫度控制在18一20左右,保持空氣流通,經常開窗換氣,以減少病菌在空氣中的濃度。盡量減少親友探視,以防止交叉感染,同時利于寶寶休息。

        2、飲食以流質、清淡、易消化為主

        飲食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為主,如奶類、藕粉、少油的菜湯等。待體溫下降后,食欲好轉,可改為半流質,如肉末菜粥,面條、軟飯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另外,專家提示,發燒期間暫時不要給寶寶吃雞蛋,因為雞蛋清中含有某種致敏物質,可能會引起一些寶寶的過敏反應。平時身體健康時有可能不發作,而發燒時抵抗力下降,就有可能會有反應。

        3、寶寶衣服不宜過厚

        寶寶衣服不宜穿的過多,否則會影響散熱,使體溫降不下來,則要預防發生高熱驚厥,尤其對于新生兒體溫在38。5度以上時,一旦包裹的過緊,容易導致驚厥發作。因此對于新生兒體溫升高,要立即打開包被及解松衣服以便散熱。

        4、勤測體溫

        建議媽媽最好每間隔4個小時就測量一次體溫,高溫寶寶則需要每1一2小時測一次。服用退熱藥后如果出現大汗淋漓,面色蒼白,軟弱無力等虛脫現象。可先喂一些含糖的稀鹽水或鮮榨的果汁,為寶寶補充水分。

        5、輔助食療,靈活選擇

        以下幾種食物對寶寶發燒有輔助食療的功效。媽媽需根據寶寶自身情況,靈活選擇:

        蔗漿粥:將新鮮甘蔗洗凈后榨汁100ml,粳米100g,加水煮成粥,每天分2-3次食用。

        西瓜汁:將新鮮西瓜,去籽榨汁,讓寶寶直接食用。如寶寶只是發燒時并沒有其他癥狀,可以喝一些西瓜汁幫助降溫、利尿。

        麥冬粥:麥冬30g,煎湯取汁,加粳米100g。煮半熟時加入麥冬汁及冰糖適量,同煮成藥粥,早晚服食。

        荷葉粥:新鮮荷葉一張,洗凈煮湯500ml左右,用濾出的荷葉水加粳米100g、白砂糖適量煮粥,每天早晚食用。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