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容易一時適應不了環境的變化而感冒發燒,對孩子感冒發燒,家長也可以自行處理。家長們也多少有經驗,知道在孩子發燒的時候,給孩子吃退燒藥,但有些孩子吃了一種退燒藥后療效不明顯,家長就會讓孩子吃第二種退燒藥,退燒藥可以一次吃兩種嗎?
兒童體溫可隨年齡、性別、種族不同有所變化,并受晝夜、季節變化等影響。輕度發燒本身并無危險,故38.5°C以下,精神狀態尚好,學習、工作未受影響,通常不建議用退燒藥。此時,可用物理降溫方法,包括洗溫水澡或用溫熱的濕毛巾擦拭身體,同時適當補充水分。
當體溫超過38.5℃時,可考慮選擇退燒藥。撲熱息痛和布洛芬對于小兒相對較安全,但注意不要過量。布洛芬退燒作用較強,但會導致大量出汗,甚至虛脫,不適用于腹瀉及脫水患兒,腎功能不好者也要慎用。
退燒藥多數在兩小時內起效,平均起效時間為服藥后1小時左右。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服藥后開始出汗、哭鬧減輕或精神狀態好轉,證明藥物開始起效了,不要急著加藥或者換藥。一般每6~8小時1次,最短用藥間隔為4小時,如果用得太勤,可能引起肝腎損傷。連用3天以上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換一種退燒藥,以防副作用累積。
退燒藥最好只用一種,因為每增加一種藥品,用錯藥的風險就會增加一倍。同時,一旦出現藥品不良反應,很難鑒別是哪種藥物導致的。
很多人認為,服退燒藥后體溫退得越快越好、越低越好,這是個誤區。理想的退熱效果是溫和的,體溫降到低于38.5°C即可。適當補充水分很重要,這樣能加快排泄,利于退燒。另外還要注意衣著寬松、透氣,切忌捂厚被,以防高熱驚厥。
需要提醒的是,小兒發燒病程一般3~5天,可先根據病情用藥緩解。但若用藥后,發熱沒有緩解,甚至出現其他癥狀,應及時就診。
1.捂汗退熱
老百姓有個土方子:感冒后用被子捂著發汗。對成年人來說,這樣做有時候確實有效,但對寶寶是不適合的。原因分析:寶寶四肢供血不足,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如果被包裹過嚴,反而無法散熱,同時導致脫水、代謝性酸中毒,更嚴重的還會引起腦缺氧。臨床上有一種專屬于兒童的疾病——“蒙被綜合征”。
2.一發熱就吃退熱藥
很多媽媽認為發熱是壞事,見不得寶寶發熱。其實,發熱是機體免疫系統為了抵御感染而產生的一種免疫保護性反應。原因分析:研究證明,發熱時機體內的各種免疫功能都優于體溫正常時。這些免疫功能可抑制病原體的生長、繁殖,有利于康復。如果過早用藥物強行降溫,不但存在退熱藥本身的副作用,而且挫傷了機體的自然防御能力,使病程延長,還可能因退熱而掩蓋了癥狀,造成原發病的診斷困難,延誤治療。
3.用冰袋降溫
冰袋常用于高熱不退的患者,但是,這個方法不適合小嬰兒。原因分析:小嬰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體溫調節功能差,外界溫度過低,尤其是局部大面積應用冰袋,極易使皮下脂肪凝固而成硬腫。
4.帶著高熱寶寶候診
國人看病排長龍的現象很常見。不少媽媽在寶寶高熱后不做任何處理就趕去醫院,排隊等待醫生處理,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原因分析:超過39℃的高熱對健康影響比較大,所以在寶寶高熱時,應先給寶寶口服退熱藥,然后去醫院排隊等待看病。在看病過程中如果寶寶繼續高燒,也不要盲目排隊,及時和就診醫生聯系,醫生一般會靈活處理的。
5.泡澡降溫
泡澡是當今時髦的一種養生方法,適度的水溫作用于人的副交感神經,使人身心放松,但這個方法對發熱的寶寶并不適用。原因分析:泡澡水溫過高,對身體刺激加強后,交感神經便發揮作用,使得機體進入興奮狀態。相反,水溫過低,洗澡后猶如給寶寶雪上加霜,又會加重感冒。
總結:掌握一些科學的處理方法幫助寶寶度過生病期是必要的,而不是僅憑老經驗,否則容易造成反效果,寶媽們一定要注意了,不可盲目給寶寶治療,希望媽媽們能夠了解寶寶的病情對癥下藥。
小孩子的身體抵抗力不強,當換季的時候,孩子是最容易出現感冒發燒的癥狀的,大多數家長也有常識,知道怎么處理孩子感冒發燒的情況,孩子感冒發燒家長可以給孩子吃退燒藥的,退燒藥沒有必要重復吃,不要一次吃兩種,間隔的時間在4到6小時。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