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母嬰 > 生男生女取決于男方嗎生男孩女孩取決于男方還是女方?[圖]

        生男生女取決于男方嗎生男孩女孩取決于男方還是女方?[圖]

        大眾健康網 2018-12-18 13:53 生男孩生女孩精子懷孕

        按照科學的方法來說,生男孩生女孩主要取決于精子的染色體,懷孕之后胎兒的性別已經確定,一般在懷孕中期可以檢查胎兒的性別,而對于那些想要通過吃藥來改變胎兒性別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但是生男生女可以在備孕的時候進行飲食調節,可以提高生男孩或者女孩的幾率,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生男生女取決于男方嗎生男孩女孩取決于男方還是女方?(1)

        1、生男生女取決于男方還是女方

        說法一:取決于男方

        大部分數據表明,生男孩還是生女孩主要取決于男方。

        精子和卵子的細胞核里各有23對染色體,其中一對是性染色體,就是決定男女性別的。精子的染色體分為X、Y型,而卵子的染色體都是X型,精子與卵子結合后,如是含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X、X)就生女孩;如含Y染色體的精子和卵子結合(X、Y)就生男孩。所以生男生女主要由男方決定。

        2、說法二:取決于雙方

        從科學上說,生男生女是由xy染色體決定的。但含XY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卻有兩個關鍵因素:

        1)大部分男人體內含有XY和XX的染色體精子的比例是均等的,但會有少數人會呈現“一邊倒”的現象,如某男人體內含XY染色體精子比例高,生男孩的概率就大的多,反之會生較多女孩。

        2)女人體液的粘稠度及酸堿度也會起到很大“篩選”作用,大部分女人的體液可以讓不同染色體的精子均等通過,但有少部分女人,會有選擇性讓含有XX或XY染色體的精子通過,與卵子結合,這樣就會出現只生男孩或只生女孩的情況。

        所以,生男孩和生女孩并非只有男方決定的,女方也有很大的因素。生男生女是有男女雙方決定的!

        3、生男生女的其他決定因素

        排卵期

        一般帶Y染色體的精子活動力強,但耐力差,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傷害,存活時間短;而帶X染色體的精子活動力較差,對不良環境耐力好,存活和保持授精能力的時間較長,所以越接近排卵期同房,男胎可能性大。

        4、酸堿環境

        帶X染色體精子喜歡酸性環境,而帶Y染色體精子喜歡堿性環境。所以調整飲食習慣,多吃蔬菜類食物,用弱堿稀釋溶液沖洗女性私處,可以提高生男胎的概率。

        5、壓力因素

        男性長期受到壓力會使精子數目減少;女性太緊張會產生強烈的酸性環境,不利Y精子存活。所以,工作壓力過大、生子壓力大的人,特別容易生出女孩。若想生男孩,壓力則不要太大,放輕松。

        6、注意事項

        上述兩種觀點都有道理,可以同時存在,而不一定非要認為是單純由哪一方決定,生男生女的概率雖不是絕對的一比一,但大體均等,而且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是隨機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樣才能維持人類兩性比例的大體平衡,這也是一種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而在現代社會,生男生女都一樣。

        7、科學鑒別胎兒的方法

        1、超聲波掃描:超聲波是一種聲波,到目前為止的報告顯示,它對胎兒沒有不良影響,因此在婦產科界使用非常普遍。利用超聲波診斷胎兒性別時,男嬰的準確度可達95%以上,女嬰的可靠度則只有85%左右。而且準確度還是B超師或者醫生的經驗有直接的關系

        2、羊膜穿刺術:羊膜穿刺術主要是為了診斷胎兒是否有染色體方面或神經管的缺陷,通常在懷孕16~20周實施。由于可以得知胎兒的染色體,因此也可知道胎兒的性別。準確度可達99%,但是有1%的流產幾率。所以,醫界不贊成只為了預測胎兒性別就做羊膜穿刺術或抽臍帶血。

        3、絨毛采檢術:又稱“絨毛取樣術”,通常在懷孕11到14周時做。主要目的和羊膜穿刺術一樣,是為了診斷胎兒的染色體是否正常,但也有人用來診斷胎兒的性別。準確率可達98%。利用絨毛采檢術雖然在懷孕滿11周即能判斷胎兒的性別,但它可能造成流產(3%到5%),還可能傷害胎兒,造成其手腳的殘缺。因此,最好不要單為了測知胎兒性別而接受這種檢驗

        4、DNA驗血:可利用基因工程的技術,采取母體的血液,來判斷胎兒的性別。懷孕滿8周可做,對孕婦和胎兒都沒有任何的影響。這個技術是國外和香港都已很成熟,是目前最早、最快、最安全識別胎兒性別的方法。由于采樣簡易方便,對母體和胎兒都沒有影響,準確度高,可達到99.5%,成為現代人的熱點。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