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女性 > 自然分娩怎樣不疼?分娩時怎么做可以縮短分娩時間?[圖]

        自然分娩怎樣不疼?分娩時怎么做可以縮短分娩時間?[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4 13:46 分娩懷孕女性產婦

        分娩有自然分娩和剖腹產,很多人選擇剖腹產生產,但是也有一些為了孩子身體更健康的產婦,她們會選擇自然分娩。我們知道,自然分娩是很疼的,但是如果在自然分娩時掌握生產技巧,就能減輕一些痛苦,那么,自然分娩怎樣不疼?分娩時怎么做可以縮短分娩時間?

        自然分娩怎樣不疼?分娩時怎么做可以縮短分娩時間?(1)

        1、用力方法不同

        (1)仰臥的用力方法

        兩腳充分張開,膝蓋彎曲,后腳跟盡量靠近臀部,兩手向后舉,抓住床頭的欄桿或兩側的把手。先充分吸氣,從鼻子吐氣的同時停止呼吸,幾秒后再慢慢的逐漸用力,此時要緊閉嘴唇,直到最好都不要讓空氣漏出來。從吸氣、用力到吐氣完畢,大約需要25秒。

        若是仰臥抱腿的分娩方式,那么應舉起雙腿,雙手從外側抱住膝蓋的內側,雙腿盡量靠近下腹部的兩側,并充分地張開。雙手不可握在一起,而要各自握拳,雙腿才能充分張開。用力的同時,下巴貼近胸口,雙腿盡量張開。

        (2)側臥的用力方法

        身體下方的手肘輕輕彎曲,手掌放在臉旁邊。雙腳并攏,膝蓋盡量彎曲,手抱住身體上方的大腿靠近臀部的地方。用雙手抱也可以,只是側臥時,在身體下方的手容易疲勞。頭部不可彎的太低,脊背也不可拱起至眼睛看到肚臍的程度。胸部先充分吸氣,然后和仰臥的情形相同,暫停數秒后再用力。

        2、根據分娩的順序用力

        第一步:當子宮口全開后

        當您的子宮口開全后,會陰膨脹,這時孕媽媽應在宮縮時正確用力,以增加腹壓協助宮縮力促進分娩。孕媽媽在宮縮時要先吸一口氣,閉緊喉頭,如解大便一樣用力向下屏氣增加腹壓,這樣腹內壓升高促進宮縮,能夠加快胎兒的分娩。

        第二步:當宮縮間歇時

        當宮縮間歇時,孕媽媽應該安靜休息,以恢復體力。如果腹壓和宮縮力配合得當,會使胎兒娩出期時間明顯縮短,但是如果用力不當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比如有些孕媽媽拼命地喊叫哭鬧,不但消耗體力,造成疲勞,并且導致子宮收縮乏力,影響產程進展。

        第三步:當胎頭下降到很低時

        當胎頭下降到很低的時候,最適宜運用腹壓。這時候醫生會例行檢查并囑咐孕媽媽運用腹壓。如果宮口未開全,即使您有劇烈的排便感必須使勁時,千萬不要用力,以免造成分娩后期乏力。您應該在宮縮時張大口呼吸,放松全身肌肉,不能屏氣使勁。

        注意:運用腹壓應該多久,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主要是看胎頭下降程度。如果胎頭進展比較緩慢但已經在女性私處口看到胎頭,孕媽媽用腹壓時間較長,已達30分鐘,甚至1小時,這時則用產鉗或胎頭負壓吸引器幫助分娩,并對產婦施行會陰側切術。

        3、避免錯誤的用力方法

        1、避免大聲呻吟或大喊大叫

        分娩時大喊大叫不僅不能夠減輕臨產時宮縮的疼痛,反而可能因為過度換氣,導致母體缺氧、胎兒的腦部、臍帶、子宮、胎盤循環血量減少,繼發堿血癥等等,還會過多地消耗體力,等到真正用力時可能會無力可用。

        2、避免在第一產程就屏氣用力

        孕媽媽如果在第一產程(即宮口擴張的時候)就屏氣用力的話,會過早地消耗體力,導致后面產程真正需要用力時反而無法使用力氣,而且過長時間屏氣容易導致呼吸性酸中毒。

        3、避免胎頭即將娩出時,仍然向下屏氣用力。

        這樣可能會導致胎兒娩出過快,造成產婦會女性私處裂傷。

        4、分娩用力時須注意

        1、分娩用力的方向性

        分娩中的用力有嚴格的方向性,用力形成的腹壓必須順著產道的方向才有用,否則毫無意義。用力方向是否正確很好確定,將手掌放在肛門附近,然后用力,如果方向正確,手掌就會被向前推,如果方向錯誤,手掌就毫無感覺。正確的用力方法,力量十分均衡,如果只感覺手掌的前半部或后半部受推擠,就表示方法錯誤,需要重新調整。

        2、分娩用力的有效性

        分娩時用力是隨著宮縮走的,1次宮縮持續1分鐘,在這1分鐘里最少要用力3次,才能比較有效。產程越長,耗力越大,有效用力就顯得意義非凡。用力的秘訣是吸足氣后暫停幾秒后再用力。

        媽媽可以先充分吸氣,從鼻子吐氣的同時停止呼吸,幾秒后再慢慢像要排便或打開肛門似的逐漸用力。此時要緊閉嘴唇,直到最后都不要讓空氣漏出來。從吸氣、用力到吐氣完畢,大約需要25秒。平時練習時,檢查是否有以下缺點,如果有說明方法不正確,需要及時改進。

        3、配合醫生用力

        產婦應當根據醫生的指示,主動配合宮縮反復的進行深呼吸、憋氣、用力。在這個時期,首先可輕輕呼吸一下,然后采取深呼吸,空氣進入胸腔后先吐出少量后憋住,當宮縮達到極點時,像排便一樣,用力向肛門方向使勁,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抬頭露出。

        接下來由于女性私處口擴展到最大,此時不宜在進行憋氣用力,可根據醫生要求,張口進行輕輕快速的呼吸,最后再醫生的幫助下利用宮縮產生的壓力將胎兒順利的娩出。

        5、怎么減輕自然分娩疼痛

        (1)深淺呼吸交替用

        進入分娩期后陣痛會逐漸加劇和增長,次數也會越來越頻繁。每次陣痛開始和結束時建議使用全胸式呼吸,中間部分則用上胸式呼吸,以便盡量放松下腹減低痛楚。在陣痛頻繁時,最容易和最有用的方法就是進行淺表呼吸,類似于喘氣。為了防止換氣過度,可在喘息10~15次后屏住呼吸,默數5下。

        (2)緩解產痛的姿勢

        姿勢1:

        在子宮收縮間歇時產婦分開腳站立,抱住陪護者的頸部,頭靠在其肩頭,身體斜靠在其身上,陪護者支撐產婦的身體,雙手環繞住產婦的腰部,給產婦的背部下方進行輕柔地按摩。

        姿勢2:

        在子宮收縮時產婦分開腳站立,產婦將自己的身體背靠在陪護者的懷里,頭部靠在其肩上,雙手托住下腹部。陪護者的雙手環繞住產婦的腹部,在鼓勵產婦的同時,不斷地與其身體一起晃動或一起走動。

        姿勢3:

        在床上或地板上放幾個松軟的墊子,產婦跪趴在墊子上。陪護者在床的一邊,用雙手不斷地撫摩產婦的后背,可以減輕產痛引起的腰背疼痛,使產婦感到舒適一些,特別是胎兒的面部朝向產婦腹部時。

        找一把舒適柔軟的坐椅,產婦面向椅背而坐,胸腹部靠在有柔軟靠墊的椅背上,頭部放松地搭在其上。陪護者在妻子身后,一條腿跪蹲下去,并不斷地用手按壓產婦的腰部,這樣可以使產婦緩解腰部的疼痛。

        姿勢5:

        產婦趴伏在床上,雙手著于床上的一個墊子上,使自己的臀部低于肩膀,并且將雙腿分開一些,左右晃動臀部,有助于減輕產婦的腰背部疼痛。

        姿勢6:

        在從第一產程向第二產程進入時,產婦可以在床上采取蹲坐的姿勢,陪護者分別站在床的兩旁,產婦把自己的雙臂搭靠在陪護者的頸肩上,這種由別人支撐的趴跪姿勢,可以使產婦感到舒服一些,而且胎兒的重力還可以促進骨盆擴張。

        姿勢7:

        根據需要,在子宮收縮間歇產婦可以采取直坐的姿勢坐在床上,后背貼在有靠墊或枕頭的床背上,雙腿屈起,雙手放松地放在膝頭上。這樣,可以使產婦的腹部及腰部得到一些放松,還可以將胎兒的頭向子宮頸推進,讓宮縮更為有效。

        (3)蓖麻油炒雞蛋

        民間有個土方,認為吃蓖麻油炒雞蛋可以加快產程,很多醫院也都當成偏方使用,據有關研究顯示,蓖麻油炒雞蛋的確有助產功效。另外,在預產期前的一個星期,可以每天吃點麻油,對之后的分娩也有幫助。

        減輕分娩疼痛方法之導樂陪產

        (4)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即讓產婦從生理感覺上消除痛苦,目前國際醫學界應用最廣泛的是由麻醉醫師從脊椎外層的硬膜注射麻醉藥,使產婦在頭腦清醒的情況下,骨盆腔肌肉放松,產痛減少八九成,輕松愉悅地度過分娩過程。

        大量臨床實踐證實,無痛分娩的麻醉藥物劑量只有剖宮產手術麻醉藥劑量的1/10或更少,因此它的風險比剖宮產要小。另外,經由胎盤吸收的藥物量微乎其微,對胎兒并無不良影響,更不會影響嬰兒的大腦健康。但有些產婦有產科急癥、背部受傷感染、腰椎畸形或曾經手術過、產前出血、休克及凝血方面有問題的,不適合用無痛分娩的方式。

        (5)熱敷按摩

        把一個裝有麥麩的布袋用微波爐加熱幾分鐘后放在背部,這的確有助于減輕宮縮引起的分娩疼痛。麥麩袋能保持熱度達1小時或更長時間。或者,也可以用裝滿熱水(不是開水)的水瓶代替,用一條毛巾把它仔細裹好,然后放在背部。

        當寶寶的頭部經過產道要出來的時候,可以拿一塊柔軟溫熱的絨布敷在你的會女性私處(位于女性私處后部與直腸之間),這有助于緩解產道被拉伸的感覺。

        而且按摩也能提供熱量,找人幫你按摩背部,這能使你背部的皮膚發熱,并能刺激你的身體產生天然的止痛物質。如果按壓穩定有力,那么就會刺激你的體內分泌內啡肽,這種荷爾蒙會讓你感覺良好,使按摩真正發揮作用。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