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健康養生 > 鬼節要吃什么?鬼節飲食注意事項有哪些?[圖]

        鬼節要吃什么?鬼節飲食注意事項有哪些?[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5 14:24 鬼節中元節七月半飲食

        鬼節就是現在的中元節,因為鬼節是中國農歷的七月十五這一天,所以人們都喜歡將其稱為“七月半”,在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這一天是傳統的祭祀大節,那么對于我們來說,鬼節有什么飲食習俗呢?鬼節要吃什么?鬼節飲食注意事項有哪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鬼節要吃什么?鬼節飲食注意事項有哪些?(1)

        1、鬼節要吃什么

        吃扁食

        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狀如餃子。現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餃子,其實扁食和餃子大不相同。

        扁食和餃子的區別,首先在皮,其次在餡。以皮而論,餃子皮較厚,而扁食皮薄如蟬翼,晶瑩剔透,據說,把扁食皮放置在報紙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報紙上的每一個字。至于餡,那就更不一樣了。餃子餡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點,因此餃子的個頭也比較小,一碗餃子雖說也有十多個,但在碗中卻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湯,并且餃子的餡較為單一,多為豬肉加些素菜和調料。

        而扁食就大不一樣了,不僅肉類、菜類均可入餡,連雞、鴨、魚、蟹、馓子、嫩黃豆等等都可入餡,且特別講究搭配,雞脯配芹菜,豬肉配薺菜,雞蛋配韭菜等等。有的人家,豬肉糜中,還要加入蝦仁,拌入肉松,還有的人家竟用豆腐入餡,吃起來更是別有一番風味。鄉親們在包扁食時餡放得特別多,一張皮子里能放雞蛋大小的餡,在他們看來,吃扁食吃的就是餡,要么還不如吃面條呢。由于扁食餡多,因此個頭也大,每個扁食都包得十分的飽滿,薄薄的皮子舒翹挺拔,中間鼓起,腹下展開,宛若一個身著長裙舞姿翩翩的風韻少婦。

        吃餃餅

        天臺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也叫餃餅筒。餃餅筒是由餃餅筒皮和各種菜料組成的,雖說制作簡單,但是卻是天臺縣特有的和老百姓日常生活與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種食品,同時也寄托了天臺人濃濃的家鄉情。

        廣東瀨粉

        廣東省: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吃瀨粉這個習俗幾乎整個東莞通用,而根據不同片區的環境習慣的差異,吃瀨粉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像常平,他們喜歡用山地熬湯,隨之黑黝的湯底便是當地瀨粉的最大特色。

        蓮藕煲鴨

        中元節這天為什么限選鴨子?原來這是取了諧音,“鴨”就是“壓”,吃鴨子就能壓住這天上來游走“揾食”(莞語)的鬼魂了,況且雞爪呈耙狀,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積下惡怨,不肯回到原處),所以選腳掌扁平的鴨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除此之外,蓮藕煲鴨還有季節性的原因。立秋過后,又是鴨子肥美、蓮藕盛市的季節,而鵝要到中秋過后才好吃,因此蓮藕煲鴨這道美饌作為中元節的一道風景也是食出有因的。另外,還要拿鴨血來祭拜。

        河北蒸面羊

        河北省: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的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成為“送羊”。清河縣7月15上墳祭掃,以蒸面羊送女兒。

        山西蒸面

        山西省: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

        廣西美味鴨

        廣西省: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江西包子

        江西省:吉安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

        米飯

        山東省: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2、鬼節歷史來源

        鬼節”的來歷

        “鬼節”源于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

        按照指示,目連于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于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歷史淵源

        中元節,可以說是佛教、道教與世俗的融合。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于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響到民間。起初,“秋嘗”的日期并不確定,后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中國民間的宗教信仰。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