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健康養生 > 熬夜如何補充能量?熬夜怎么消除疲勞?[圖]

        熬夜如何補充能量?熬夜怎么消除疲勞?[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2-02 19:45 熬夜睡覺睡眠疲勞

        熬夜已經成為很多學生黨和工作黨的常態了,但是熬夜之后皮膚會變差,白天的精神狀態也不好,學習和工作效率都會降低,那么熬夜之后如何補充能量呢?熬夜要怎么消除疲勞呢?

        熬夜如何補充能量?熬夜怎么消除疲勞?(1)

        1、補充能量、消除疲勞

        1、補充睡眠:不容置疑,夜貓子補充能量、驅趕疲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補充睡眠。即使是熬夜到天明,也可以在上班或上學之前,抓緊時間定好鬧鐘,盡快睡一會兒。雖然,睡眠的時間是不足的、短暫的。但是,它卻可以充分的幫助夜貓子放松身體,緩解腦疲勞,舒緩緊張的神經,補充一些能量來應對身體的倦怠感。

        2、補充營養:熬夜會消耗人體氣血,讓視力受損。所以,適當的多吃些補氣血、呵護視力的食物,就可以幫助人體恢復精氣神、提升元氣。比如:紅棗、枸杞子、胡蘿卜、小米粥等,都可以很好的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物質,讓身體擺脫熬夜的疲勞,逐漸恢復活力四射的正常狀態。

        3、按摩頸肩:當人體感覺到疲勞、能量不足時,可以采用按摩頸肩的方法,來放松肌肉、加速大腦供血、驅趕疲倦。具體的做法是:用右手掌反手握住頸椎部位,然后輕輕的順時針扭轉頸部,同時用右手五指拿捏頸椎肌肉;將右手握拳,敲打頸肩四周肌肉,并且點按肩井穴位。如此,就可以起到舒緩頸肩壓力、緩解疲勞的作用。

        4、洗腳泡腳:足部有人體各大器官的反射區,所以在感覺到熬夜后身體不適時,完全可以準備一盆溫水泡下雙腳。通過緩解腳部的疲勞,加速其血液循環,帶動全身感受舒適和放松。另外,在泡腳盆中加入幾滴精油或者適量海鹽,更容易起到驅趕疲勞的作用。

        5、準備精油:部分精油中,含有醒腦提神的純植物萃取成分,如檸檬精油等。它可以通過人體的鼻腔,充分的刺激人體大腦,讓人產生精神愉悅之感、激發靈感、提升學習及工作效率,改善由于熬夜引起的困倦乏力、焦躁不安、記憶力減退等癥狀。當然,涂抹或嗅聞精油,只能暫時的緩解不適、驅趕疲勞,并無法達到睡眠養生的效果。

        2、熬夜上火吃什么好

        1、綠豆粥

        綠豆性涼味甘,大家都知道綠豆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降火食物,能夠幫助肝臟排出身體內多余毒素,降火祛暑,對于各種原因引發的上火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味道也不錯,既可以用來煮粥,也可以直接煮成綠豆湯飲用,不僅可以迅速緩解熬夜引發的上火癥狀,還能清涼解渴,祛熱降暑,是夏日極好的消暑食材。

        2、蜂蜜水

        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肺去燥,解毒降火的功效,對于體虛、肺熱、咳嗽、口腔潰瘍等上火癥狀效果顯著,可以快速緩解熬夜引發的一系列上火癥狀, 但是蜂蜜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用溫水泡,否則其中的有益因子會被開水殺滅,起不到其功效作用。用檸檬泡蜂蜜、菊花泡蜂蜜、百合泡蜂蜜等味道更好,效果更好。

        3、菊花茶

        生活中菊花茶隨處可見,其能夠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祛火降溫,還能清理腸道,幫助腸道排出多余身體毒素,控油祛痘,對于熬夜后上火的人再好不過了。菊花可以直接泡茶,也可以和枸杞一起泡茶,效果更好。

        3、長期熬夜的危害

        1、干眼癥

        熬夜對眼睛的傷害不言而喻,熬夜傷害最大的就是眼睛,因為眼睛晝夜不停的工作,而且晚上光線昏暗,人們熬夜的時候通常都是看頻幕,要么是手機屏幕,要么是電腦屏幕,要么是電視屏幕,總之都會加大對眼睛的損傷,眼睛容易干澀、疲勞、視力模糊等癥狀,長期如此很容易引發干眼癥、結膜炎、弱視癥、近視等眼部疾病。

        2、心臟病

        研究表明,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心率不齊、血壓升高等不良癥狀,因為交感神經得不到休息,神經功能就會出現紊亂,從而導致心臟早搏、心率失常、胸悶氣短等癥狀,長此以往,心臟會因此而發生病變,出現心臟病,甚至可能會有猝死的危險。

        3、胃潰瘍

        腸胃功能在晚上的時候會變得虛弱,消化功能緩慢,而熬夜的人抵抗力弱,再加上熬夜的時候難免會來個夜宵補充能量,尤其是不健康的飲食,如油炸食品、燒烤、酒類等,這會加重腸胃的負擔,使得腸胃功能受到損傷,長期如此容易導致腸胃炎,甚至胃潰瘍等腸胃疾病。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