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母嬰 > 孕婦痔瘡的原因有哪些?孕婦長痔瘡是什么原因?[圖]

        孕婦痔瘡的原因有哪些?孕婦長痔瘡是什么原因?[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2 11:53 孕婦懷孕痔瘡

        長痔瘡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對于有些孕婦來說,在懷孕之前,自己可能沒有痔瘡,可是懷孕之后察覺到自己長痔瘡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害怕對胎兒產生不好的影響,孕婦為什么會長痔瘡呢?孕婦長痔瘡的原因有哪些?下面為大家介紹。

        孕婦痔瘡的原因有哪些?孕婦長痔瘡是什么原因?(1)


        1、血管壓力變大

        痔瘡通常出現在妊娠的后期28~36周,特別是分娩前1周會有便秘出現,造成局部靜脈曲張而形成痔。這是因為懷孕期間為了供給胎兒所需,血液量會比平常增加約50%,倘若孕媽媽本身體內的血液循環就不好,血液量在短時間內增加會使血管壓力變大,形成便秘與痔瘡。

        2、子宮壓迫盆腔靜脈所致

        懷孕后期,隨著胎兒的成長,子宮日益變大,逐漸壓迫到骨盆腔中的靜脈,導致肛門附近的靜脈回流變得不順暢,致使肛門口出現靜脈血管瘤,就是俗稱的“痔瘡”。再加上懷孕期間孕婦盆腔內的血液供應增加,盆腔組織松弛,更促使了痔瘡的發生和加重。另外,由于直腸肛門部位受到子宮壓迫而血行淤滯,這也會導致痔瘡的發生。

        3、激素影響導致便秘

        懷孕以后,孕媽媽體內的激素改變,使得腸胃蠕動變慢,食物停留在腸胃道的時間延長,被過分吸收水分后,大便就會變得非常干燥,這時排便時必定會更加用力,肛門擴約肌無法承受長期以來的不當施壓,逐漸就會形成痔瘡。

        4、不良的生活習慣所致

        1、不好的大便習慣:很多人在上廁所的時候有看書看報的壞習慣,這樣會使得排便時間延長,容易造成肛門直腸內瘀血而引發痔瘡疾病。

        2、飲食原因:長期食用刺激的食物,會導致肛門部位充血,從而誘發痔瘡。食物過于精細,使腸內容物減少,繼而導致便秘,引起痔瘡。

        3、大便異常:引起痔瘡最大的原因就是腹瀉和便秘,而且直腸內長期存有有毒物質不僅可引發直腸癌,還會影響血液循環。

        4、長期久坐或久站,影響靜脈回流,又因運動不足,腸蠕動減少,糞便下行遲緩,或習慣性便秘,可以壓迫和刺激靜脈,使局部充血回流和血液回流障礙,引起痔瘡。

        5、慢性疾病也可誘發痔瘡

        長期營養不好,體質虛弱,就會導致肛門括約肌松弛無力;長期患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因為咳喘造成腹壓上升,盆腔瘀血。慢性肝炎、肝硬變、腹瀉、結腸炎等也可導致痔瘡的發生。

        6、如何治療

        1.停止吃辛辣有刺激的食品

        如酒、辣椒、花椒、胡椒、姜、蔥、蒜等。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引起便秘,加重痔瘡。多吃含纖維素、有潤暢通便作用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黃花菜、木耳和蘋果、桃、梨、香蕉、瓜類等。若有排便困難,可食用蜂蜜或一些含植物油的食物,如芝麻、核桃仁等。

        2.熏洗坐浴

        可用大黃、黃柏、黃岑、苦參煎水,每日便后或早晚兩次,趁熱先熏后洗患處,每次15~20分鐘。還可用艾葉、花椒、槐角或槐花、馬齒莧、無花果、側柏葉等煎湯熏洗坐浴。或是用棉球或紗布蘸湯敷于患處,每天2~3次,每次20分鐘,即可有效緩解痔瘡。

        3.減少長期站立或坐的時間,讓血液循環更順暢

        4.提肛運動

        并攏大腿,吸氣時收縮肛門,呼氣時放松肛門。如此反復,每日3次,每次30下,以增強骨盆底部的肌肉力量,有利于排便和預防痔瘡發生。

        5.按摩療法

        按摩部位有兩處,即肛門和腹部。大便后用熱毛巾按壓肛門,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5分鐘,改善局部血循環;腹部按摩取仰臥位,雙手在下腹部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5次,每日早晚各進行一次,有利于排便,防止便秘,有利于痔瘡的好轉。這一療法可以幫助食物通過腸道,有助于預防便秘出現,后者在痔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具體做法:平臥,用手指或手掌對腹部進行長距離水平撫摸,可重復數次。從左側開始,由肋骨向下,朝腳的方向撫摸。然后在胸廊下緣,從右向左撫摸。最后,將指尖指向腳,在腹右側將手從骨盆方向拉向肋骨。

        6.適當做些戶外活動

        此外,婦女在妊娠期,特別是妊娠后期,還應避免久坐久立,適當做些戶外活動。注意肛門衛生,不要用不干凈的紙和硬紙擦肛門,便后用溫水洗肛門,養成良好的定時排便的習慣,會使孕婦受益匪淺。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