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分泌胃酸,用來消化食物,但是胃酸過多是胃部的異常狀況,可能會傷胃或者反流傷害食道,胃酸過多需要注意調理,平時的一些飲食和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胃酸過多,那么胃酸過多的癥狀有哪些?胃酸過多會有哪些表現?下面為大家介紹。
1、胃酸過多的癥狀
1.1、反酸
胃內酸性內容物反流而成,常常是由于胃酸分泌過多而引起,較常見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慢性胃炎。
1.2、燒心
胃內酸性內容物反流刺激食管黏膜產生胸骨后的灼熱感,較常見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慢性胃炎。
1.3、燒心(胃灼熱)
時喝牛奶或豆漿不好,牛奶和豆漿雖能一時稀釋胃酸,但其所含鈣的蛋白質反會刺激胃酸分泌,故不宜多飲。
1.4、胃灼燒
胃酸分泌過多或胃黏膜對酸的敏感性增加而引起。此癥狀較常見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慢性胃炎。
2、胃酸的測定方法有哪些
2.1、基礎胃酸分泌量(basalacidoutput,BAO)
采集無食物和藥物刺激1小時內分泌的全部胃液量。參考值:3.9±1.98mmol/L(很少超過5mmol/L)。
2.2、最大胃酸分泌量(maximalacidoutput,MAO)
注射五肽胃泌素刺激劑,每隔15分鐘采集一次胃液,連續1小時內4次測定之和。參考值:3~23mmol/L(男),女性略低。
2.3、高峰胃酸分泌量(peakacidoutput,PAO)
在測定MAO中取2次最高值之和乘以2。參考值:20.60±8.37mmol/L。
3、胃酸的功能是什么
胃內胃蛋白酶元必須先被胃酸活化,轉變成胃蛋白酶及副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元最適當的致活pH值約是2.0,若pH值由7.0降至2.0,其氫離子濃度增加約50倍,在如此高的酸濃度下,胃蛋白酶才會被致活,再將蛋白質消化分解。另外在腸道胰液消化蛋白質系統中的羧肽酶原要轉化成能消化蛋白質的羧肽酶,亦要胃蛋白酶(Pepsin)來激活。所以,如果胃酸分泌不足時,胃蛋白酶無法產生,除影響胃中蛋白質的消化外,也將影響到腸道中蛋白質的進一步被消化及氨基酸的吸收利用。
胃酸是一把雙刃劍,當它分泌過少或缺乏時,可引起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現象;分泌過多又會對胃和十二指腸黏膜發生侵襲作用,同時增加胃蛋白酶致潰瘍的效能,直接導致潰瘍形成和潰瘍穿孔、出血等并發癥。而且高胃酸可以影響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因子活性,使血液不容易凝固,導致出血和再出血。
胃酸可以幫助消化,但如果胃酸過多就會傷及胃、十二指腸,甚至將粘膜、肌肉“燒破”,造成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當你吃比較酸的食物時,如梅子、醋等,就會更加刺激胃酸的分泌,這時胃酸便會滲透到已經破損的胃粘膜(潰瘍),從而刺激胃腸而發生疼痛。
胃酸的治療宜用中醫中藥治療,從整體調理,從而使用胃分泌胃酸功能正常,達到平衡,就比如吃胃用中藥蜜漿,就可起到這個作用,效果好,也能治愈。
1、減少胃酸和粗糙食物對病變部位的不良刺激。
2、避免吃刺激性及促進胃液分泌的食物,如多纖維的芹菜、韭菜、黃豆芽、海帶以及肉湯、魚湯、濃縮果汁、辣椒、芥末、烈性酒等,酸的水果如草莓、紅果等也不宜食用。此外,甜食、紅薯也要盡量少食。
3、避免吃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飯菜要軟、爛、容易消化,以減輕胃的負擔。
4、進食定時定量,必需時少食多餐。這可減少游離胃酸,減輕對胃的腐蝕。另外,進食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
5、夜晚經常胃痛或燒灼不適,睡前可喝些溫熱牛奶、豆漿或粳米粥等。此外,蘇打餅干、烤饅頭片對減少胃液分泌、中和胃酸也有一定益處,病人可適當多吃一些。
6、日常膳食富含蛋白質和易消化的植物脂肪。
一、細嚼慢咽
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時間比較久,他要消化掉食物,把大顆粒食物轉化為小顆粒。小顆粒食物分解成小分子,順利通過消化道黏膜而進入血液,其他大分子就只能變成糞便排出。所以大食物容易使胃消化不良。
二、多吃饅頭少吃寒食
面食比較容易消化,而且還能保護胃黏膜,平時多食用面食,如:饅頭、面條等等,可以養胃哦,當做主食那就最好不過了。
除了多吃饅頭之外,還要記得忌口哦。胃喜燥惡寒,一定要少吃冰冷的食物,而且屬性涼的食物也要少吃,像綠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三、腹部按摩
每天晚上臨睡前,做個腹部按摩也能有效養胃哦。就是將雙手疊加在肚子上,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畫圓三十下,然后又逆時針三十下,剛開始力道小點,后面可以稍微加大力道。長此以往,可以有效改善腸胃功能,還可以減小肚子。
四、健康飲水
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溫水,大約100毫升左右,嫩有效清理腸道的垃圾;在中午10點左右,也喝一杯溫水;下午3點左右再喝一杯;晚上吃飯時如果有湯品類的可以不用喝水。要注意的是晚上9:30以后最好不要喝水,以免第二天早晨起來,眼部水腫。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