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孕婦在某些不得已的情況下,很容易讓胎兒在28周后出現早產的癥狀,但有些新手媽媽并不知道早產的時候有哪些癥狀,于是就糊里糊涂地,結果出現早產的時候,很多新手媽媽都會措手不及,那么新生兒早產有哪些原因?孕婦如何避免胎兒早產?
1、患有習慣性流產的女性和人流史過多的女性
女性朋友曾經有反復的流產史,還有人流經歷都會對女性的宮頸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使女性的宮頸和子宮內膜功能出現缺陷,在女性進行妊娠的時候就易產生影響,而誘發早產現象的發生。
2、不良生活習慣
女性在孕期沒有調理好自己的生活習慣,經常熬夜,缺乏休息,為了工作勞累過度,并且還有喝酒抽煙等習慣則更易引起早產現象發生,還有女性孕期缺乏合理的運動,以及孕期性生活過多都會對妊娠造成影響,誘發早產。
3、精神過于緊張擔憂
女性在孕期因為生活的原因,還有胎兒的原因易出現擔憂的情緒,并且受到一些意外的刺激造成情緒起伏過大,就會誘發宮縮現象,并且使血管收縮加劇,就易引起女性發生早產現象。
4、飲食不合理
女性在孕期營養補充不良,并且吃到一些對身體刺激性比較強的食物,使女性體內的營養供應不足,胎盤不穩固,使胎兒發育不健全,也會造成早產。
5、疾病因素
女性朋友患有糖尿病,流感,還有妊娠并發癥,以及一些婦科感染疾病,而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或者在孕期才換上的都會影響到胎兒的正常發育,而出現早產的情況。
6、年齡因素
孕婦年齡過小(<18歲)、過大(>40 歲),體重過輕(<45k8);有吸煙、酗酒習慣者。
7、胎兒及胎盤因素
胎兒及胎盤方面的原因有雙胎、羊水過多、胎盤功能不全、前置 胎盤、胎盤早期剝離、胎位不正、胎膜早破等。
8、孕婦身體因素
母體營養不良,或過于勞累,遭受嚴重的精神刺激或創傷。
1、下腹部變硬:
在妊娠晚期,隨著子宮的脹大,可出現不規則的子宮收縮,幾乎不伴有疼痛,其特點是常在夜間頻繁出現,翌日早晨即消失稱之為生理性宮縮,不會引起早產。
如果下腹部反復變軟變硬且肌肉也有變硬、發脹的感覺,至少每10分鐘有1次宮縮持續30秒以上,伴宮頸管縮短,即為先兆早產盡早到醫院檢查。
2、破水:
溫水樣的液體流出,就是早期破水,但一般情況下是破水后陣痛馬上開始此時可把臀部墊高,最好平臥,馬上送醫院
3、女性私處出血:
少量出血是臨產的先兆之一,但有時宮頸炎癥、前置胎盤及胎盤早剝時均會出現女性私處出血這時出血量較多,應立即去醫院檢查。
1、孕期應加強營養避免精神創傷,不吸煙,不飲酒避免被動吸煙。
2、一旦出現早產跡象應馬上臥床休息并且取左側位以增加子宮胎盤供血量;有條件應住院保胎。四是積極治療急慢性疾病。
3、妊娠后期絕對禁止性生活因為精液中的前列腺素經女性私處吸收后會促進子宮收縮。
4、子宮收縮:
子宮收縮是早產的典型征兆。在懷孕29周至36周時,如果出現有規律的子宮收縮,而且頻率也很高的話,就可能預示著準媽媽有早產的危險。子宮收縮會造成胎寶寶的頭部壓迫準媽媽的直腸,出現強烈的便意感覺,而當女性私處中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者出現出血的情況時,就要盡速就診。但是在懷孕中晚期,準媽媽在體位變化或行路走急的時候會出現子宮收縮但沒什么規律,而且收縮的頻率也不是很高,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假宮縮。
5、持續陣痛:
在懷孕29周至36周時,子宮收縮頻率每10分鐘 2次以上,準媽媽會開始感覺到酸痛,有點類似月經來臨般的腹痛,不止下腹部不舒服,還會痛到腹股溝甚至有持續性下背酸痛;嚴重的還會伴隨女性私處分泌物增加及女性私處出血。如果子宮頸的擴張比初次檢查時超過1cm,應該就是早產的陣痛,這時應立即去婦產科就診。
1、不要碰腹部
不要跌倒:不要到人多的地方或上下班高峰時外出。被人碰一下,就有跌倒的危險,特別是上臺階時,一定要注意一步一步地走穩。
保護腹部:不要拿重東西或拿高處的東西,以免碰到腹部。
2、不要刺激腹部
嚴重的腹瀉:嚴重的腹瀉因排便時刺激子宮使其收縮加快,可引起早產。
夫妻生活:正常意義上的夫妻生活與早產沒有關系,但只要有一點點早產征兆,也應禁止夫妻生活。
3、你的健康狀況如何,是否患有以下疾病
疾?。盒呐K病、腎病、糖尿病、高血壓等。
傳染?。毫鞲小]有治愈的梅毒等。
營養不良:維生素K、E等不足。
4、安靜地休息
對初次分娩的不安等精神緊張均可引起早產,要注意保持精神上的愉快。
意想不到的事故、煩惱,甚至于有時噪音都能引起早產。
輕度疲勞也可引起早產,要注意避免睡眠不足,過度疲勞。
5、不要讓腹部緊張
長時間持續站立或下蹲的姿勢,會使腹壓升高子宮受壓,也可引起早產。
6、有下列異常情況的孕婦請加以注意
宮頸機能不全。
子宮畸形。
7、有下面情況的孕婦請遵照醫生的指示活動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雙胞胎或多胎妊娠。
前置胎盤。
羊水過多癥(胎兒先天異常等時)。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