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女性 > 女性宮寒什么原因?怎么調理女性宮寒?[圖]

        女性宮寒什么原因?怎么調理女性宮寒?[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5 16:25 痛經營養不良節食

               現在有很多女性朋友們的體質都屬于寒性體質,尤其是在氣候轉涼時特別敏,一到冬天的時候手腳就容易冰冷,有一些天生屬于寒性體質的女性朋友們臉色會比一般人蒼白,還有一些女性朋友們的寒性體質是后天因素造成的,那么女性宮寒什么原因?怎么調理女性宮寒?

        女性宮寒什么原因?怎么調理女性宮寒?(1)

        一般宮寒的治療對于女性的身體來講的確是意義非凡,必須通過一些合理而又科學的方法才會真正見效,平常的生活當中,女性也必須對于宮寒怎么治療的這類問題進行格外的關注,才會真正獲取健康。

        一、什么是宮寒

        按中醫理論,人的體質有寒、熱之分,其中寒分為實寒和虛寒,實寒是指人感受了實際的寒邪,如穿衣太少,空調溫度太低等原因,使體內陰寒過盛,即陰盛則內寒,此時需要驅寒。虛寒是指體內陽氣不足,寒由內生,即陽虛則外寒,需要溫陽。

        寒女的月經可表現為痛經,月經量少,經血成塊、顏色暗等問題。實寒者喜溫,有劇烈疼痛,拒按。虛寒為隱隱作痛,喜揉喜按,虛寒者還常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胃口不開,大便溏泄等癥。

        宮寒,是指婦女因先天的體質或風寒引起的腎陽不足,常出現下腹墜脹,疼痛,得熱則緩和,白帶多,痛經,月經失調,脈沉緊,舌苔薄白多津等癥狀。

        二、哪些女性容易宮寒

        一般體質虛弱,居住環境潮濕、寒冷、好吃寒涼食物、易怒、過度勞累等人群易出現宮寒的癥狀。

        三、女性宮寒的原因

        1、本身體質虛弱

        先天就是陽虛體質或者氣虛體質,從小就顯示出陽氣不足,怕冷的特點,表現在生殖系統則為子宮不夠暖。這樣的女性如果生活習慣不健康,或者受到寒冷的刺激,則更容易加重宮寒情況。

        也許你的父母體質偏寒,或者是你出生時,他們年齡比較大,身體陽氣逐漸減少,這會直接導致在你的基因上寫入寒性體質密碼。即使和別人處在相同的條件下,你更容易出現宮寒的癥狀,所以除了小心防寒之外,還要長期溫煦身體。

        2、外寒邪侵人體

        本身不是陽虛體質,但是生活中受了涼,外部感受的寒邪侵入到人體,從而引起宮寒的癥狀。中醫講的受寒不單單是指穿衣少或者洗冷水澡這種身體冷刺激,還包括吃冰涼的東西,大量吃進涼的甚至冰鎮的東西,不但胃受不了,還會讓處于身體下部的胞宮也受寒涼。

        進入盛夏之后,女人們都在展露肌膚,美腿、玉臂、香肩,甚至一大片后背、一小抹蠻腰盡收眼底。可辦公室里,永遠是四季恒定的24℃,空調冷氣拒驕陽于千里,離你近在咫尺。殊不知,此時你的子宮正在受著外界寒冷的折磨,你又有多少熱量禁得起這樣消耗呢?不知不覺間,寒氣侵入身體,女性特有的臟器子宮首當其沖,宮寒不遠了。

        在中醫養生傳統中,女性體質屬陰,不可以貪涼。即使在炎熱的夏季,冷飲、冰茶、瓜果等寒涼之物也不可以貪多,更何況那些一年四季舉著冰激淋的人。吃了過多寒涼、生冷的食物后,這些食物進入體內會消耗陽氣,導致寒邪內生,侵害子宮。所以中醫的吃涼指導主要適用于女性。

        3、腹部術后失調

        腹部手術后失于調理(人工流產、腹部婦科或外科手術等),減肥,節食,營養不均衡,導致氣血不足,肝腎虧虛,胞宮失養,形成宮寒。

        4、節食營養不良

        現在女性特別崇尚減肥瘦身,飲食上控制得比較厲害,長期只吃一些蔬菜、瓜果肯定會造成營養不均衡,甚至出現營養不良。體重快速下降以后,也容易出現宮寒得癥狀。

        無論采取節食、運動,還是吃藥,減肥途徑都是做到消耗大于攝入即可,但必須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如果用很短的時間達到瘦身目的,那就只能用健康作為代價了。快速瘦身無非是采用峻烈猛藥、以非正常手段排出體內多余的水分和脂肪。這在中醫看來,等于身體在短時間內丟失了大量的能量性物質,寒邪很可能乘虛而入,攻擊子宮。

        5、流產

        精卵的結合及胎兒的生長,需要消耗女性大量的能量物質,所以懷孕中的部分女性會有一個很不舒適的身體和布滿色斑的面容。而流產就相當于突然全部扔掉那些能量物質,需要損耗人體大量的陽氣,如果修養不到位,陽氣久耗,子宮失去溫煦,宮寒隨之產生。

        四、宮寒的癥狀

        1、痛經、月經不調。有血塊,顏色暗,月經量少,白帶異常。行經期間,乳房脹痛、腰酸痛。小腹墜痛,有涼氣。

        2、患有宮寒的女人氣色差、皮膚干燥粗糙,有黃褐斑,黑眼圈反復發作。

        3、手腳冰涼、四肢無力、腰膝酸軟。

        4、失眠。

        五、宮寒的危害

        1、肥胖、身材走形。

        2、夜尿頻多、愛遺尿。

        3、欲望冷淡,生活不和諧。

        4、易流產。

        5、不孕不育。

        大約有60%的婦科疾病由宮寒所致,宮寒對于女性經、帶、胎、產等特有生理的影響不可小覷,嚴重者將導致不孕不育。

        關鍵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要注意保暖,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美麗凍人是要不得的。在飲食上,要避免吃生冷食物,少吃白菜、白蘿卜、綠茶等寒性的食物等,多吃些溫陽的食物,例如羊肉、狗肉、韭菜、核桃、桂圓、棗、花生等。除可三餐正常有規律外;尤其重視高質量的營養早餐,早餐占人營養開支量的60%以上,所以重視早餐比什么都重要,高植物蛋白質高纖維高維生素含量的早餐為上乘之選,另一方面三餐飯后適量增加優質營養素;比如維生素ACEB礦物質鈣鐵等。

        六、女性宮寒如何調理

        1、月經期間調養

        用紅糖、艾葉煮水喝,以暖宮散寒祛瘀,在例假前三天每天喝紅糖水,以增加排量,更好地讓月-經排除干凈,也活氣血,暖宮。

        2、日常進補

        枸杞子,核桃,龍眼肉,大棗,桑葚,當歸,雞血藤,生姜,雞肉或者羊肉煲湯,湯水具有溫腎助陽,填精養血之用,多吃補氣暖身的食物,例如核桃,棗,花生,讓先天的不足由后天的高能量來補足,不用擔心上火,宮寒體質屬于火氣不足,不容易出現火大體熱的癥狀。

        3、茶飲調養

        紅姜茶,取紅糖 50克,去皮生姜4片,溫火煮4~5分鐘,月經來時堅持喝幾天。平時一周左右喝一次,長期堅持,宮寒癥狀就會減輕,也可用黃芪,大棗或者當歸泡水喝,或者煎服,補氣調血,使得氣血雙盈,這樣也是有效驅除宮寒的方式。

        4、中藥泡腳

        艾葉、肉桂、花椒煎水,用以侵泡雙腳,具有溫腎散寒,溫經通絡之功。

        5、艾灸療法

        艾灸神闕、百會等穴位以調理奇經,暖宮散寒,或灸肚臍正中直下1.5寸出的氣海穴和肚臍正中之下3寸處的關元穴,每日熏烤30分鐘,堅持下來也有效。

        6、日常運動

        “ 動則生陽 ” ,寒性體質者特別需要通過運動來改善體質,快步走是最簡便的方法,步行,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經絡和穴位,可以疏通經絡,調暢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使全身溫暖。

        7、季節變化注意保暖

        隨著天氣的變化隨時注意增減衣服。千萬不要趴在辦公桌上午休,因為趴在桌上睡覺容易露出后腰,而且睡眠時人體毛孔松懈,容易被寒邪所傷。女性還不可坐“寒”,不要坐在有寒氣的地方,比如:地面、石面或鐵面椅子,因為這些材質導熱快、寒氣重。

        8、拔罐進行調理

        拔罐可以把體內毒氣逼出來,既能解除宮寒之痛又沒有副作用。主要是在腰腹部正對著的背部進行拔罐,往下延伸到尾椎骨附近。每次拔罐要持續20--25分鐘,每天拔兩次,連續3天就能使宮寒癥狀明顯減輕。

        9、加強腹部保暖

        經常用暖水袋熱敷,冬天來了,也可以選用暖寶寶貼,非常的方便。晚上睡覺時一定要蓋好腹部,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因為半夜里還是會有些涼,別忘了搭一塊毛巾被蓋住肚子。只有養成腹部保暖的好習慣,才能避免宮寒的侵擾。最好每天睡覺前灌個暖水袋放在腹部熱敷20分鐘,這樣對治療宮寒很有幫助。

        七、宮寒注意事項

        1、宮寒忌吃生冷和一些虛寒的食物,如白菜、白蘿卜、椰菜、黃牙白、綠茶等。

        2、宮寒應多吃黑色食物: 黑入腎,對身體是特別好的,如黑米、黑木耳、黑棗等。

        3、宮寒應多吃熱性食物:生姜、巧克力、紅糖、大棗、芡實、桂圓、荔枝這些都是驅寒溫補之物,常吃對身體很好。此外,一些食療方也是對于宮寒的治療很有好處的。

        宮寒的人還應適當加強運動,一般來說,宮寒的人偏于安靜沉穩,運動過多時容易感覺疲勞。其實“動則生陽”,寒性體質者特別需要通過運動來改善體質。快步走是最簡便的辦法。步行,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經絡和穴位,可以疏通經脈、調暢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使全身溫暖。

        與此同時,宮寒怎么治療的問題就是顯而易見的擺在眼前,只要我們掌握好治病的規律和準則,就不用為了無法改善癥狀而發愁了。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