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膳食 > 營養科普 > 綠豆湯應該怎樣煮解暑效果最好?不宜食用綠豆的人群有哪些?[圖]

        綠豆湯應該怎樣煮解暑效果最好?不宜食用綠豆的人群有哪些?[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5 20:43 綠豆湯綠豆解暑

        綠豆,我想大家應該都是接觸過的,他是一種很常見的粗糧之一,含有豐豐富的營養元素,到了夏天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煮綠豆湯喝,因為,綠豆湯有很好地解暑降暑的作用,那么,綠豆湯應該怎樣煮解暑效果最好?不宜食用綠豆的人群有哪些?

        綠豆湯應該怎樣煮解暑效果最好?不宜食用綠豆的人群有哪些?(1)

        1、怎樣煮綠豆湯解暑

        實驗目的:

        酷暑來臨,很多人都選擇喝綠豆湯來消暑清熱。有研究表明,抗氧化能力越強的豆湯,其解暑效果越好。然而,不少人會發現綠豆湯很容易變色,開始煮出來的是碧綠的湯,倒出來不一會兒就變成了紅色。在解暑效果上,紅色豆湯和綠色的有什么區別呢?本實驗對不同顏色豆湯的抗氧化性進行了測定,同時研究了煮綠豆湯不變色的方法。

        實驗方法:

        以綠豆為原料,豆和水的比例為1:10,加蓋煮制10分鐘。首先,對綠色和紅色豆湯的抗氧化性進行了測定;隨后,分別用自來水、礦泉水、純凈水、蒸餾水煮豆湯;最后,把自來水調到不同的pH值來煮豆湯。

        實驗結果:

        1.抗氧化性結果顯示,紅色豆湯抗氧化能力明顯低于綠色豆湯。顏色越紅,抗氧化能力越低,也就是說綠色豆湯的解暑效果要好于紅色豆湯。

        2.不同水質煮制的綠豆湯顏色不同。蒸餾水顏色最綠,而且長期不變。其次分別是純凈水和礦泉水。自來水煮綠豆湯顏色變化最快,在接觸空氣之后幾乎每一分鐘都明顯變深,很快就變成紅色。

        3.酸堿度能夠極大地影響湯的變色效果。酸性自來水煮后顏色變化很小,而微堿性的自來水煮后變色非常迅速。

        實驗室建議:煮綠豆湯最好直接用純凈水。若沒有,只需在水中加入半勺白醋,或擠入半勺檸檬汁,但注意不能加太多。具體方法是先將水煮沸,然后放入綠豆,加蓋繼續小火煮8—10分鐘。倒出清湯,這樣煮出來的綠豆湯可在空氣中較長時間地保持碧綠色澤,并且解暑效果好。余下的豆子可以繼續煮成綠豆沙,或加大米煮成綠豆粥。

        此外,還要注意煮綠豆湯時不要加堿,因為加堿不僅會大大降低綠豆湯的解暑效果,還會嚴重破壞綠豆中豐富的B族維生素。

        2、什么人不宜吃綠豆

        1、屬寒涼體質的人不宜多喝綠豆湯

        寒涼體質的人,表現為四肢冰涼乏力、腰腿冷痛、腹瀉便稀等。

        吃了綠豆反而會加重癥狀,甚至引發諸如腹瀉(嚴重的話引起脫水),氣血停滯引起的關節肌肉酸痛,胃寒及脾胃虛弱引起的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喝綠豆湯能預防中暑,治療食物中毒等,對熱腫、熱渴、熱痢、痘毒等也有一定的療效。但寒冷體質、虛弱或正服藥者,不適合喝。

        2、體質虛弱的人不宜多喝綠豆湯

        因為綠豆中蛋白質含量比雞肉還多,大分子蛋白質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轉化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這類人的腸胃消化功能較差,容易因消化不良導致腹瀉。

        3、空腹時不能喝綠豆湯

        空腹的時候不要喝,綠豆湯性寒,空腹喝對胃不好。

        4、綠豆湯不可天天喝

        適當喝沒問題。一般成年人一周喝2至3次,每次一碗即可。幼兒則要具體依照體質而定,最好先咨詢一下醫師。一般來說,小孩2至3歲開始吃粥時,可適量加點綠豆。6歲過后,才可飲用成年人量。

        5、過量喝綠豆湯或致腸胃疾病

        一般人過量喝綠豆湯,可出現胃寒腹瀉等腸胃疾病。女性過量喝綠豆湯可出現白帶、腹脹、痛經等婦科癥狀。

        6、綠豆與中藥不能同服

        常聽人說:“吃中藥不能吃綠豆,以免解藥。”《本草綱目》中稱:“綠豆氣味甘寒,無毒……解一切藥草、牛馬、金石諸毒。”民間煮綠豆湯也常作為藥物中毒的急救手段之一。因此,綠豆和中藥不能同服的說法就流傳下來。

        綠豆本身就是一味中藥。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而且有助于清熱,同時,服用綠豆期間,不要和一些其他的中藥,否則會降低藥效,而且會加重疾病,綠豆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消炎殺菌,還可以防中暑,希望更多的人群可以認識,以免造成更多的影響,平時,大家需要盡早了解。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