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幼兒 > 哪些行為會傷害寶寶聽力?會傷害寶寶聽力的行為有哪些?[圖]

        哪些行為會傷害寶寶聽力?會傷害寶寶聽力的行為有哪些?[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6 11:40 寶寶耳屎聽力

        剛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身體的各項器官都還沒有發育完好,在寶寶每天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有一些不良的行為,是會導致寶寶聽力變差的。所以父母們都要非常的重視,日常對寶寶的看護。那哪些行為會損害寶寶的聽力呢?下面,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

        哪些行為會傷害寶寶聽力?會傷害寶寶聽力的行為有哪些?(1)

        1、傷害寶寶聽力行為原因

        1、常替寶寶掏耳屎

        寶寶的外耳道跟成年人很不一樣,發育不成熟,外耳道結構復雜,耳朵里的皮膚也很嬌嫩。

        經常給他掏耳屎容易造成不良后果,輕者掏傷皮膚引發炎癥,生癤長瘡;萬一操作不當還極易捅破寶寶的鼓膜,給聽力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傷。

        臨床醫生還發現經常掏耳屎的寶寶容易形成外耳道乳頭狀瘤,盡管這種瘤是良性的,但手術切除后也很容易復發。

        耳屎一般會隨著寶寶的咀嚼、打哈欠等活動而自行脫落。如果實在太多,可以用潤濕的毛巾輕輕擦拭外耳。若耳垢堆積影響聽力,去醫院請專業醫生處理更為妥當。

        2、經常帶孩子玩電動搖擺車

        很多寶寶都喜歡玩電動搖擺車,身體隨著音樂節拍晃動非常快樂!即使寶寶很喜歡,你也不應該經常帶他去玩,這很傷聽力。

        美國國民民健康中心統計過,大約有520萬的6-16歲孩子的聽力由于噪音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幼兒的比例則更高。

        曾有記者去街頭測試過,電動搖擺車的發出的噪音可達到104.9分貝。超過85分貝的噪音極易損傷孩子的聽力,長時間接觸噪聲會誘發噪聲性耳聾和耳鳴。

        3、經常讓孩子戴耳機

        許多孩子特別喜歡戴耳機聽音樂或看電視,許多家長也見怪不怪。與成年人長期用耳機聽力受損一樣,耳機也會損傷兒童的聽力,并且更嚴重。

        臨床上有很多兒童因佩戴耳機引起耳鳴、聽力下降的病例。耳機會讓耳膜被近距離的聲音刺激,而且耳機的頻率特性也很高,特別損傷聽力;此外耳機塞入耳朵后,耳朵被長時間摩擦容易引起外耳道炎。

        因此關于耳機,建議成年人不要連續使用超過1小時;對于寶寶來說,則建議不要給他們使用耳機。

        4、孕媽近距離地聽大音量的胎教音樂

        有些寶寶出生時聽力就比較弱,但家族并沒有遺傳病史,很有可能就是胎教過程中出了問題。

        有些孕媽為了培養寶寶的音樂細胞,經常放胎教音樂給肚子里的寶寶聽,甚至有些為了讓寶寶聽得更清楚還會把音量調高或把錄音機、音響等靠近肚子,這么做小心讓寶寶的聽覺神經在胎兒時期就受損。

        選擇胎教音樂時應多選舒緩的、柔和的音樂,同時注意控制音量和聽的頻率。

        總結:小紡提醒一下家長朋友,寶寶年紀小不會表達,聽力受損了很難發現,所以更需要父母多加重視,若有以上損害聽力的行為,應立即改正,以免釀成悲劇。

        2、保護聽力的方法

        1、掌握科學的掏耳朵方法

        很多人覺得掏耳朵的一個很有益的健康習慣,但是經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容易碰傷耳道,引起感染、發炎,還可能弄壞耳膜。耳道奇癢難受時,可以用棉簽沾少許酒精或甘油輕擦耳道,亦可內服維生素B、C和魚肝油,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科學的掏耳朵方法。

        2、避免濫用藥物

        藥物三分毒,濫用藥物也會對聽力造成嚴重影響,應盡量避免應用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因為老年人解毒排泄功能低,應用這些藥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損害聽力,嚴重情況下還會失去聽覺功能。

        3、按摩保護聽力

        有效的按摩方法也能有效保護聽力,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風穴(在耳垂與耳后高骨之間的凹陷處)和聽會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頜關節突后緣之凹陷處),可以增加內耳的血液循環,有保護聽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鐘,長期堅持下去即可見效,也希望廣大患者能長期堅持。

        4、中醫食療方

        中醫認為,腎開竅于耳,聽力的衰退與腎虛有著密切的關系。故老年人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補腎的藥物,如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龜齡丸等,也可常喝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豬腎粥等,對于保護聽力頗有裨益,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好了,當然能有效防止聽力減退。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