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母嬰 > 頭胎胎位不正影響二胎嗎?寶寶受涼了是什么造成的?[圖]

        頭胎胎位不正影響二胎嗎?寶寶受涼了是什么造成的?[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6 16:36 胎兒生產胎位

        對于胎兒的胎位,我想懷孕中的準媽媽們應該多少都有一些了解的吧?胎位這個東西其實是非常的重要的,因為胎位不正常的話,對于生育也會有很多的影響,頭胎胎位不正的媽媽會擔心二胎也這樣,那么,頭胎胎位不正影響二胎嗎?寶寶受涼了是什么造成的?

        頭胎胎位不正影響二胎嗎?寶寶受涼了是什么造成的?(1)

        1、頭胎胎位不正的影響

        第一胎胎位不正第二胎還會嗎

        當然不是的、很多一胎胎位不正的媽媽在二胎時胎位都很正常。

        胎位不正的發生原因,與妊娠周數大小、骨盆腔大小與形狀、子宮內胎盤大小與著床的位置、多胎次經產婦松弛的腹肌、多胞胎妊娠、羊水不正常、臍帶太短、是否有子宮內腫瘤或子宮先天性發育異常(例如雙角子宮或子宮內膈膜)等因素有關。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胎位不正的原因并不一定可以歸類,也就是所謂的不明原因。

        所以說,胎位不正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存在一胎和二胎胎位相同的情況。

        胎位不正怎么辦

        1.膝胸臥位操糾正。孕婦排空膀胱,松解腰帶,在硬板床上,俯撐,膝著床,臀部高舉,大腿和床垂直,胸部要盡量接近床面。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l5分鐘,連續做1周,然后去醫院復查。

        2.醫生為孕婦施行轉向。如果在孕32周-34周時,胎兒仍未轉向,醫生就要考慮為孕婦實行外轉胎位術,讓胎兒翻轉,使孕婦能順利分娩,執行人工外轉胎位時,通常會給予子宮放松的藥物,以有經驗的醫師執行時約有六成的成功率,但是若曾經有前次剖腹產之孕婦則不建議執行外轉胎位術,此外,羊水量必須適中、最好胎兒的背部在兩側、產婦體重適中,而且胎兒之臀部并未進入骨盆深部等條件下才適宜執行外轉術。外轉胎位術有一定的風險性。操作時,會導致臍帶纏繞或胎盤早剝。

        3.針對胎位不正,我國有針灸治療的成功先例。用針刺至陰穴,治療胎位不正,每日1次,每次l5~20分鐘,5次為一療程,適用于婦科檢查診斷為臀位、橫位、斜位的孕婦。

        4.作好產前檢查,預先診斷出胎位不正,及時治療,如未轉為頭位,則需要在預產期前1~2周住院待產,由醫生根據孕媽媽的具體情況決定分娩方式。

        胎位不正可以順產嗎

        胎位不正可提前在醫生的輔助下調整,如果不能調整的要盡量選擇剖腹產,臀位經產婦可酌情考慮順產。

        不過當胎位為臀位時,自然生產危險性會提高,比起胎兒身體的其它部位,胎兒頭部是身體最大且最硬的部位,當頭產式時,胎頭首先會產出,胎兒的其它部位就容易隨著產道產出,當為臀產位時,身體會先產出,因為胎兒身體無法讓子宮頸撐開到讓胎頭出來,所以胎頭要產出就會困難許多。

        發現胎兒胎位不正時,醫生會跟孕婦商量如何選擇最佳的生產方式,如果經過調整,胎兒轉為頭位,自然生產方式是首選,如果調整不回來,可能選擇剖腹產較為安全,醫生會分析利弊,讓母親、家屬及醫生共同做出選擇。

        2、寶寶受涼的主要因素

        1、喂養或進食不當:新生兒期喂奶過多,奶的配方不當,吃奶時吞入大量空氣;嬰兒及幼兒一次進食量較多或食物不易消化。

        2、消化功能異常: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果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及敗血癥等疾病時,在高燒、惡心、食欲減退的同時,常伴有嘔吐。

        3、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胃炎、腸炎、痢疾、闌尾炎等疾病,由于局部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嘔吐,此時多會伴有惡心、腹痛及腹瀉等其它消化系統癥狀。

        4、神經系統疾?。耗X炎、腦膜炎、頭顱內的出血或腫瘤以及顱腦外傷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能引起嘔吐,以嘔吐前無惡心并呈噴射性為特點,但往往同時伴有神經系統的其它癥狀,如頭痛、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抽風、昏迷等。

        5、精神因素:有些寶寶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造成的精神過度緊張或焦慮引發嘔吐,再發性嘔吐這種病有時也與精神因素有關。

        6、中毒:包括各種中毒,如食物中毒、有毒動物、植物中毒及藥物、農藥中毒等,幾乎都有嘔吐癥狀,但不同的毒物中毒又有其各自的臨床特點,可供鑒別。

        7、其他:內耳的前庭功能失調或美尼爾氏病(內耳膜迷路積水)嘔吐比較劇烈,但多伴有眩暈、視物旋轉;小兒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胃扭轉、肥大性幽門梗阻等,此外,腸蛔蟲癥病兒發生腸梗阻或膽道蛔蟲時嘔吐也比較嚴重。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