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女性 > 生二孩可以減少B超嗎?生二胎需要注意些什么?[圖]

        生二孩可以減少B超嗎?生二胎需要注意些什么?[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6 18:14 生二胎B超生育

        現在二胎開放了,很多已經生了一個孩子的父母,都想要再生一個孩子,一來是給孩子一個玩伴,二來則是希望可以兒女雙全,在生二胎的過程中,很多母親因為有了一胎的經驗,所以想要二胎的時候節省一些不必要的檢查,比如B超。

        生二孩可以減少B超嗎?生二胎需要注意些什么?(1)

        1、生二孩能減少B超嗎

        現在正是生二孩的高峰期,很多準媽媽因為有了第一次生娃“經驗”,這一次非常淡定,有的知道懷上寶寶后磨蹭到兩三個月才去產檢,有的直接向醫生提出想少做幾次B超檢查,認為自己已經生過一個健康寶寶,第二個孩子應該沒問題,同時也擔心多次B超檢查會讓腹中寶寶“吃射線”,不利于胎兒健康。其實,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

        孕檢該做的B超一次也不能少。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醫師王偉群指出,第一個孩子健康,不代表第二個孩子一定健康,而且現在想生“二孩”的很多準媽媽都是高齡產婦。孕婦年齡的增加,意味著胎兒畸形率也會增加。以唐氏綜合征為例,當孕婦年齡為35歲時,胎兒患唐氏綜合征的概率是1/350;當母親年齡超過40歲時,這一概率就上升到1/100。因此準媽媽們懷上二孩后,一定要及時就診,規范接受產檢,該做的B超一次也不應該少,整個孕期5-6次;如果準媽媽合并有其他并發癥,或者懷的是多胞胎,甚至需要更多次的檢查,以確保母嬰安全。

        B超檢查對寶寶的健康有無危害?王偉群說,B超檢查不存在X線或電離輻射,對孕婦超聲檢查使用的波量和照射時間來說,其安全性完全可以保障,準媽媽們不要有心理負擔。

        女性私處B超會增加準媽媽流產風險嗎?一些準媽媽剛懷孕時去醫院就醫,醫生開具了女性私處B超檢查,準媽媽對此有顧慮,擔心女性私處B超檢查會增加流產風險。

        廣州伊麗莎白婦產醫院超聲影像科副主任醫師邱麗萍解釋,腹部B超需要憋尿,對于孕早期的準媽媽來說,如果尿量憋得不夠醫生就無法看清楚;可是如果尿量憋得太多,又可能把子宮擠到后面去,也可能看不清楚,而女性私處B超檢查則沒有這個問題。此外,與腹部B超相比,女性私處B超檢查能更早發現胎兒的胎心,更易判斷是否有宮外孕,因此在孕早期進行女性私處B超檢查是有必要的,而且并不會增加流產風險。

        2、生二胎應該注意事項

        1.孕前檢查必不可少

        準備懷孕的時候,可以做一下孕前檢查,看看是否適合懷第二胎,檢查一下是否有不適宜懷孕的疾病。備孕的時候,要謹記三點:第一,在生?。ǜ忻?、發燒、頭暈等)時候,自己不要濫用藥,在服用藥物前一定要確認自己是否懷孕了,如果確定懷孕了需要咨詢醫生能否吃藥;第二,要注意作息有規律;第三,適當補充葉酸。

        另外,在二胎懷孕期間還需要考慮一下的問題:第一:如果第一胎是剖腹產的,要注意與第一胎的時間間隔,考慮子宮破裂的風險問題,原則上剖腹產后兩年后再懷第二胎;第二,在第一胎懷孕的時候,是否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妊娠期糖尿病、早產、先兆流產、妊娠高血壓等,如果在第一胎有這些問題,那么懷第二胎需要更加慎重。

        2.順產二胎間隔一年以上較好

        順產后半年內懷上不會對媽媽的身體有太大的影響,關于順產生育兩胎的間隔時間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建議順產生育兩胎的間隔時間最好是一胎產后一年以上,妊娠間隔短于18個月或大于5年是發生早產的高危因素。

        3.剖腹產后一年懷孕會有子宮破裂危險

        剖腹產后一年就懷孕,會有子宮破裂的危險,剖腹產后原則上建議兩年后再懷下一胎,但并不等于說剖腹產兩年后懷孕就不會有危險,只是子宮破裂的幾率相對低一些。至于剖腹產后1年懷孕能否生下這個寶寶,并沒有強制說一定不能生,只是間隔時間只有一年,子宮破裂的風險會相對較高。

        4.二胎年齡越年輕越好

        女性生二胎的最佳年齡越年輕越好,最好在30歲以前,因為35歲以后生育能力會下降,胎兒發育異常的幾率會增高,妊娠期并發癥發生的幾率增高。

        5.寶寶健康與第幾胎沒有必然聯系

        寶寶是出生是否順產,是否健康,與寶寶是第一胎還是第二胎沒有必然的聯系。上面描述的這些情況,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還是孕婦的年齡問題,在生第二胎的時候,很多孕婦年齡相對大了,自然流產的幾率會增大,妊娠期的并發癥發生的幾率也會增大。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