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男性 > 20歲韓國男團成員金桐潤去世,去世前一天還和粉絲直播互動[多圖]

        20歲韓國男團成員金桐潤去世,去世前一天還和粉絲直播互動[多圖]

        大眾健康網 2018-10-25 18:55 猝死20歲韓國男團成員金桐潤去世

        今天很多人應該看到了20歲韓國男團成員金桐潤去世的新聞,雖然很多人可能對金桐潤不是很了解,但是這么年輕就走了確實讓人感到惋惜,據了解,金桐潤是兩個月前剛隨著團體出道的,外形好,發展潛力很大,前一天還和粉絲直播。

        20歲韓國男團成員金桐潤去世,去世前一天還和粉絲直播互動(1)

        1、男團成員金桐潤去世

        據臺媒報道,韓國男團“SPECTRUM”成員金東潤(也有譯作金桐潤)27日傳出死訊,所屬經紀公司證實他已經離世的消息,但沒有詳細說明死因,噩耗一出令大票粉絲悲痛不已。在離世前一天(26日),他還在直播中和粉絲互動,看不出任何異狀。據悉,金東潤上個月3日剛滿20歲,2個月前才隨著團體正式出道,星途備受看好。

        20歲韓國男團成員金桐潤去世,去世前一天還和粉絲直播互動(2)

        2、如何有效預防猝死

        不管是什么樣的死亡都是對人的一種威脅,所以說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我們一定要注重做好預防只有這樣才能夠降低這些不必要的傷害保證了自己的健康,這也是對自己生命的負責任。

        猝死,又稱急死,指健康者突然發生未預料到的快速的自然死亡。這種猝死有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兩類,其中心源性猝死有一部分是心肌梗死導致。心肌梗死發生前,有相當一部分人會有征兆出現,如反復發作的心痛、心悶、心慌,或是感覺很疲勞等,但也有部分人沒有任何征兆。

        正因為心源性猝死不易察覺,所以日常生活預防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雖高,但80%的死亡都是可避免的。吸煙、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險因素。通過改變這些不良生活習慣,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概率。

        因此,世界心臟聯合會提出以下幾點“與心臟一起工作”的有效建議:

        ①少吃鹽及腌制食物。

        ②戒煙。

        ③保持良好體重。

        ④健康的工作餐。每天至少食用五種以上的水果與蔬菜。選擇標有“健康食品”的工作餐,或從家中自帶食物也是好辦法。

        ⑤盡可能多鍛煉。每天至少30分鐘的輕量運動,就可有效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例如爬樓梯、在工作間隙出去散散步,或搭公交車上班時,提前兩站下車,再步行至公司。

        ⑥了解自己的數字。定期體檢,讓醫生告訴您,您的血壓、血脂與血糖的情況,以及腰臀比、BMI指數。知道這些數字后,就可根據自身情況抵御心臟病的風險。

        20歲韓國男團成員金桐潤去世,去世前一天還和粉絲直播互動(3)

        3、年輕人猝死前兆是什么

        我國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各種原因猝死。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年輕人是死于先天性心臟病。在心源性猝死里,80%左右由冠心病引發。此外,約1/5的人是因為"慢性疲勞",也就是過勞死。

        為什么年紀輕輕會發生猝死的悲劇呢?60%年輕人是因為先天性心臟病,發病時心臟跳動過快,突然加速收縮,腦部及身體其它器官缺氧,最終心臟停頓死亡。此外,猝死的主要成因是冠心病、遺傳性心臟病和心臟衰竭。

        此外,“過勞死”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已然成了現代上班族十大健康殺手之一。“過勞死”是指勞動者較長時期內,處于一種超出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和強度的工作狀態,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蓄積并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最終導致死亡。

        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說:“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快遞員、IT從業者、外企精英、工廠工人、網店店主、網絡作家等等都是“過勞死”發生的重災區。

        我國每年發生心臟性猝死的人數約為54.4萬,并且呈現年輕化趨勢,壓力、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導致猝死的罪魁禍首。因此,為了身體健康,要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興趣愛好。

        20歲韓國男團成員金桐潤去世,去世前一天還和粉絲直播互動(4)

        金桐潤所屬的經紀公司確實證實他已經離世,我們可能會不行感慨生命真的是太脆弱了,雖然不知道死因是什么,但是這樣的事情出現得太突然了。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出現猝死的情況,而且不少人是年輕人,不管怎么說平時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誰也不知道明天和厄運哪一個先到來。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