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美容 > 減肥瘦身 > 哪些習慣不利于排毒瘦身?為什么排毒對減肥很重要?[圖]

        哪些習慣不利于排毒瘦身?為什么排毒對減肥很重要?[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8 15:32 減肥排毒跳繩按摩

        人體之所以出現一些健康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是與個人的生活習慣直接相關,例如飲食習慣、作息方式、運動習慣等等。不合理的生活習慣不僅會影響到身形,對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樣會造成不利影響。那么哪些習慣不利于排毒瘦身?為什么排毒對減肥很重要?

        哪些習慣不利于排毒瘦身?為什么排毒對減肥很重要?(1) 

        1、不利瘦身的習慣

        經常熬夜熱毒重

        很多人經常熬夜,從而導致陰虛火旺,加上天氣較熱,外熱引動內熱,體內蓄積很多熱毒,多有口苦、眼睛經常發紅、小便黃的表現。

        專家支招:冬瓜、絲瓜性涼,有養陰清熱的作用。可將冬瓜或絲瓜加入適量的水清燉,除加少量的鹽之外,什么作料都不用添加。還應注意少吃油炸的食物,辛辣刺激的食品盡量不沾。熱毒癥狀重的人還可用黃連10克或者金銀花10克煎水服用,癥狀輕者可用燈芯草、通草各3克煎水喝。

        脾氣虧虛暑濕重

        天氣炎熱的情況下,脾氣虧虛的人更容易出現暑濕重。很多人會出現頭昏、發熱、惡心、厭食,稍微活動后就疲乏無力。

        專家支招:山藥有補益脾腎的作用,可以早晚喝點山藥粥;冰鎮的西瓜有清熱祛暑的作用,每天可以適量吃點;應少吃油葷重的食物;保持室內干燥,多選擇清涼通風的環境。此外,可用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藿香、佩蘭各10克煎水當茶喝,也可用六一散(六份滑石,一份甘草)泡水喝。

        喜好出汗氣滯血瘀

        夏季天氣炎熱耗氣,出汗傷陰,從而導致氣虧陰虛,氣血運行不暢。常常表現為悶悶不樂,精神壓抑,感到胸悶。愛嘆氣。

        專家支招:黃芪有補氣的作用,當歸能活血。將黃芪30克、當歸10克燉老鴨湯,能有效改善氣血不暢。此外,黃花菜有忘憂草的美名,平時可以多吃一點。

        “酒場英雄”濕熱重

        雖然夏季天氣炎熱,可很多男性仍然推杯換盞,不亦樂乎。還有一些男性喜歡三五個人結對吃燒烤。這也是造成濕熱重的主要原因,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尿頻、尿急、尿黃,陰囊潮濕,大便干燥或溏稀的癥狀。

        專家支招:薏苡仁米、芡實米煮稀飯,有清熱利濕的作用。赤小豆稀飯能通淋,可改善尿頻、尿急癥狀。生活上要徹底戒除煙酒。此外,可將大黃10克與黃柏10克泡水飲。

        2、常見的排毒方法

        人體內的有毒物質主要來源于兩個途徑:一是大氣與水源中的污染物,通過呼吸及進餐侵入人體內,鉛、鋁、汞等重金屬就是其代表;另一個是食物在體內代謝后的廢物,如自由基、吲哚、硫化氫等。時下,清除體內垃圾已成健康時尚。

        主動咳嗽法:

        自然界中的粉塵、金屬微粒及廢氣中的毒性物質,通過呼吸進入肺臟,既損害肺臟,又通過血液循環而“株連”全身。借助主動咳嗽可以“清掃”肺臟。每天到室外空氣清新處做深呼吸運動,深吸氣時緩緩抬起雙臂,然后主動咳嗽,使氣流從口、鼻中噴出,咳出痰液。

        飲水沖洗法:

        每天定時排便,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及時排出糞便中的毒素。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溫開水,有利于大便通暢以及毒素從尿液中排出。

        運動出汗法:

        皮膚也是排泄毒素的途徑,主要通過出汗的方式,讓毒素隨汗液排出體外。

        食物排毒法:

        1、常飲鮮果、鮮菜汁(不經炒煮)鮮果、鮮菜汁是體內“清潔劑”,它們能解除體內堆積的毒素和廢物。

        2、常吃海帶海帶對放射性物質有特別的親和力,海帶膠質能促使體內的放射性物質隨同大便排出體外,從而減少放射性物質在人體內的積聚,也減少了放射性疾病的發生率。

        3、常喝綠豆湯綠豆湯能幫助排泄體內的毒物,促進機體的正常代謝。

        4、常吃豬血湯豬血中的血漿蛋白,經過人體胃酸和消化液中的酶分解后,會產生一種解毒和滑腸作用的物質,與侵入胃腸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發生化學反應,變為不易被人體吸收的廢物。

        5、常吃菌類植物黑木耳和菌類植物有良好的抗癌作用,并且能清潔血液和解毒,經常食用能有效清除體內污物。

        這些方法你記住了嗎?很有效哦,大家來試試吧。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