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中醫理論 > 中醫能治療痛經嗎?中醫治療痛經的方法[多圖]

        中醫能治療痛經嗎?中醫治療痛經的方法[多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2-02 21:37 痛經中醫月經

            很多女性當痛經來臨時一般都是強行忍耐,或者只是用熱毛巾敷一下肚子,但每個月都會來一次實在叫人痛苦不堪。有些痛經的女性想通過西醫來改善,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實中醫對痛經有很好的效果。一名26歲日本女性經期亂,得吃催經藥才能來,來了又血流不止,必須吃止血藥。她跨海到北醫附醫求治,吃中藥搭配薰臍,歷12次療程,月經恢復正常。

        中醫能治療痛經嗎?中醫治療痛經的方法(1)

        1、中醫治療痛經方法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今天表示,人的肚臍除了表皮外,沒有皮下脂肪,若使用外治法,經過肚臍最容易被皮膚吸收,利用溫熱藥材讓藥氣通過體表,達到比較好的療效,且藥草的香味也可以透過鼻黏膜做芳療。

        中醫外治法會利用經皮膚或黏膜吸收方式,讓藥物作用傳到病灶,達到治療目的,舉凡膏貼、熱熨、臍療、藥浴都屬外治。

        不過,傳統的薰臍會放艾條在肚臍上,但需要火點燃艾條,若患者不小心移動,艾條會滾落,可能就會燙傷,曾有患者被燙破衣服,且可能煙霧彌漫。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改良薰臍療法,將中藥材放在肚臍,改以遠紅外線治療儀及暖暖包,將溫熱藥氣帶入體內,臨床上運用在慢性、虛寒性疾患,如經痛、食欲不振、慢性骨盆腔炎、不孕等狀況。

        中醫能治療痛經嗎?中醫治療痛經的方法(2)

        2、中醫治療痛經效果

        陳玉娟曾收治一名日本女性,聞名跨海來求診。這名26歲女性荷爾蒙失調,從初經以來就要服用催經藥才能來經,月經來后又會持續一個月,必須吃止血藥才能停經,且好幾個月才來一次。透過中藥治療和薰臍,12次見效。

        陳玉娟說,這名日本女性的媽媽很感謝臺灣醫生,終于治好女兒,且日本醫生也很驚訝,很想知道“臺灣醫生到底怎么做的?”

        除了調經、改善經痛,陳玉娟說,也曾收治一些女性想求子,但有慢性骨盆腔發炎、泌尿道發炎等狀況反復發生,細菌感染不容易好,透過中藥治療、薰臍療法,也可以幫助藥物更容易運行到病灶,建立比較好的子宮環境。

        陳玉娟說,薰臍也可以幫助調節腸胃功能,幫助營養吸收,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長得瘦小,也會帶孩子做薰臍,營養吸收更好。

        她表示,薰臍療法應就醫診斷,對癥下藥,建議在醫療院所施做,若自行操作,劑量抓不準或次數太頻繁,可能就嘴破、便秘。

        陳玉娟提醒,薰臍會促進代謝,做完后小便可能變多、容易排氣,建議做完后1、2天不要吃生食,如生菜沙拉、水果也要放涼再吃。

        中醫能治療痛經嗎?中醫治療痛經的方法(3)

        3、痛經產生的原因

        1、原發性痛經。主要原因是子宮收縮和局部缺血造成的神經精神性疼痛,也有一些女孩子是由于先天的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頸口狹窄導致的,還有一些是子宮位置不正、后傾導致痛經,另外內分泌失調也可能引起痛經;

        2、繼發性痛經。此類主要是子宮的器質性改變所致,如盆腔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

        3、外部原因。保暖措施不夠受涼導致氣血凝滯,經血無法暢通排出而加重或過度的勞累導致;

        4、營養缺乏。體內缺鈣,從而造成子宮壁的肌肉痙攣收縮而產生疼痛。

        中醫能治療痛經嗎?中醫治療痛經的方法(4)

        4、痛經應該如何調理

        1、少吃生冷的食物。子宮對寒冷尤為敏感,若在經期吃生冷食物就會使得子宮因刺激而收縮,使疼痛加重;

        2、加強鍛煉。日常生活中多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肌肉收縮力,對改善痛經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減少痛經的發生;

        3、改善手腳冰涼。手腳冰涼的女孩子血液循環不好,易多痛經,需要進行改善,可以適當補充營養,注意補血;

        4、避免過度緊張。保持愉悅的心情,不要因為經期快來臨而有過重的心理負擔,心理越是亂越容易引起痛經,要學習調節心情,正確對待痛經;

        5、適當的止痛。若疼痛過于厲害可以選擇按壓合谷穴、針灸等方式適當止痛,止痛藥不建議常吃,如果還伴隨有嘔吐、暈倒等癥狀一定要立即去醫院看看。

        中醫能治療痛經嗎?中醫治療痛經的方法(5)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