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引起上火的因素有很多,平時人們也不總是注意著忌口等等,而且上火也不總是由飲食引起的,平時人們總是熬夜抽煙喝酒也是會引起上火的。上火不算什么大病,人們注意生活習慣就能緩和。為什么總是容易上火?上火了有哪些癥狀?
在生活中,可以引發上火的具體因素很多。這可以從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況兩個方面說明。生活方式方面主要是不注意休息,熬夜,受涼,傷風,嗜煙酒,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之品,這些都會引起上火。而在心理方面主要是情緒不穩定,波動過大,或是不夠冷靜,急躁易怒,動輒為一點小事大動肝火,都會引起上火。
1、干燥的季節或氣候
秋季氣候干燥,尤其是北方,如果不注意補充水分很容易上火。
2、不良飲食習慣因素
嗜酒,或由于飲食不節,過多進食辛辣、肥膩等食品,都會引起上火。另外如果是本身比較容易上火的人,就更要避免經常食用熱性食物,如辣椒、榨菜、雞肉、狗肉、酒類、桂園、荔枝、橘子等。
3、生活習慣因素
如工作繁忙、精神緊張、應酬多、煙酒多、睡眠不佳等,年輕人經常熬夜很容易引起上火。
4、長期食用滋補品
滋補品雖然對身體有一定好處,但是也不能不注意它會產生的副作用,因為一般的補品都是熱性發物,如紅參、高麗參、保齡參、鹿角膠、阿膠等熱性補品,在“上火”時不要吃。
1、飲食品種要以松軟稀酥、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品為主,副食菜肴以蒸燉煮燒的品種為主,少食爆烤煎炸一類難消化的油膩之物。
2、多攝入水分,以補充機體上火發熱時水分的喪失,并可促進新陳代謝,生津利尿,加速毒素的排泄和熱量的散發。
3、不吃辛辣燥熱的食品,如辣椒、干姜、生蒜、胡椒、濃茶、煙草、烈酒、咖啡、大蔥等,以免生熱助火、灼傷津液、加重病情。
4、實火者宜多食寒涼清熱食物,如綠豆、茄子、冬瓜、絲瓜、苦瓜等,忌諱助陽興熱的食物,如韭菜、羊肉、狗肉、雀肉、高梁、龍眼、櫻桃、杏子等。
5、虛火者應注意補充銀耳、百合、桑椹、蛤蜊肉、龜肉等補益滋陰食物,不宜多食生冷瓜果以及各種寒涼食物。
6、要重視“辯證施食”,分析上火虛實,有針對地進行食療,選擇清熱敗火的食物。如果不分實火還是虛火,一概而論,則往往得不到好的療效,有時甚至還會加重病情,“火上燒油”。
1、實火臨床表現:面紅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爛、咽喉腫痛、牙齦出血、鼻衄出血、耳鳴耳聾、癤瘡乍起、身熱煩躁、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紅苔黃、脈數。
2、虛火臨床表現: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可進一步分為陰虛火旺和氣虛火旺(氣虛內熱)兩型。陰虛火旺多表現為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躁動不安、舌紅無苔、脈細數。氣虛火旺常見癥狀有全身低熱、午前為甚、畏寒怕風、喜熱怕冷、身倦無力、氣短懶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脈大無力、舌淡苔薄。
1、南瓜海帶湯
材料:南瓜、海帶、瘦肉。
做法:南瓜老的須去皮、去瓤及籽仁,嫩的不用去皮及其他,只須洗凈切件。海帶先浸軟切段,瘦肉原件洗凈,一齊煲三小時,湯清甜,瓜肉香滑。
2、菠菜銀耳湯
材料:菠菜150克,銀耳20克,香蔥15克,鹽、味精、香油各少許。
做法:菠菜洗凈切段,用開水氽一下。銀耳用溫水泡軟,洗去泥沙,摘成小朵。香蔥去根須洗凈,切成細末。鍋內放入銀耳,倒入適量清水。
3、黃豆燉排骨
材料:黃豆50公克,排骨300公克,老姜30公克,水600㏄,鹽1小匙。
做法:黃豆泡水放隔夜,取出瀝干備用。將排骨剁小塊,放入滾水汆燙后撈出備用。老姜去皮切片備用。將作法1~2的所有食材、水和調味料,放入電子鍋內鍋,按下煮飯鍵,煮至開關跳起,掀開鍋蓋撈出姜片即可。
4、百合蜜棗湯
材料:豬肺一個、光杏仁、百合、蜜棗六枚。
做法:豬肺買回來后,用水喉套入豬肺氣門,放入清水充滿整個肺臟,沖水將內臟血液雜物至乾凈。將整個豬肺放入瓦煲,加上各藥物,煲三至四小時,將豬肺切塊,加調味,上碟作菜,湯另飲。
1、杜絕上火的源頭,少吃辛辣、燥熱、油炸的食品。不吃是做不到的,但少吃還是可以控制的。如果你的身體已經出現了上火的跡象,那么就做好不吃。
2、加強飲水,多喝水.
3、多吃含水分高的水果。不過水果里也有上火的,比如菠蘿、荔枝、香蕉,這些就可以不用考慮了。多吃酸味水果食辣后吃含鞣酸、膳食纖維等的酸味水果,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腸胃蠕動,幫助滋陰潤燥。山楂、柚子、柑橘、蘋果和梨等都可選擇。
4、作息時間要正常,盡量將生物鐘調到12點之前睡,讓肝臟有休息的時間,上火的現象也會改善。
5、多飲茶多喝湯。吃辣容易引起咽干唇裂等癥狀,更要注意補充水分。菊花茶、酸梅湯等常能防止上火。喝杯酸奶或牛奶,不僅可以解辣,同時還能清熱。
6、多吃粗糧。因為其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可預防由腸胃燥熱引起的便秘。玉米或紅薯就是不錯的選擇。此外,薏米也可去燥,若輔以百合熬粥,功效更明顯。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