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疾病百科 > 小孩子如何看哮喘?怎么判斷孩子哮喘?[圖]

        小孩子如何看哮喘?怎么判斷孩子哮喘?[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5 17:54 哮喘呼吸道疾病

        哮喘是一種呼吸道疾病,得了哮喘的人時常有喘息,氣促,胸悶喝咳嗽的癥狀,而且患有哮喘的病人不可以有劇烈運動。哮喘的治療是緩解控制不能根治。所以哮喘患者平日里要注意身體的保養,那么小孩子如何看哮喘?怎么判斷孩子哮喘?

        小孩子如何看哮喘?怎么判斷孩子哮喘?(1)

        1、小孩子如何看哮喘

        哮喘是兒童最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

        1、每天使用控制哮喘炎癥的藥物,來遏制哮喘的惡化。每天服用長效控制藥物控制哮喘炎癥,可以避免夜間發作。

        2、避免哮喘誘因,比如已經知道孩子對某些食物過敏就千萬別讓他們再吃。比如對付塵螨,每周用熱水清洗床上用品,加熱烘干或曬干,可以用防塵螨的枕套和床墊套,不要鋪地毯。

        3、如果懷疑孩子有哮喘,建議帶孩子去哮喘門診做進一步檢查。

        4、不少家長忌諱用激素治療,其實局部用激素與全身用激素完全不同,效果好,副作用小,長期堅持吸入激素可以降低氣道炎癥,解決哮喘的根本問題。在吸入激素后,一定要記住漱口,把副作用盡量減到最小。

        5、非激素類抗炎藥例如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如順爾寧)也有抗炎作用,對一部分哮喘患者也是有效的。

        6、極度疲勞狀態、嗜睡、意識模糊,甚至呼吸減慢,節律不規則時,應立即進行人工通氣。切忌等到呼吸心臟停搏才考慮氣管插管人工通氣。

        7、如果主要表現為呼吸費力,而無明顯疲勞或衰竭狀態,可以在積極使用平喘藥物的同時,試用無創鼻(面)罩正壓通氣,可以延緩衰竭的發生,為平喘藥物發揮作用爭取時間。但應用無創正壓通氣后有加重跡象者,應盡快插管。

        2、如何判斷小孩子哮喘

        1、哮喘的特點是氣道可逆性狹窄并導致呼吸困難,它的臨床表現為氣急、咳嗽、咯痰、呼吸困難、肺內可聽到哮鳴音,尤其是呼氣時哮鳴音更加明顯。哮喘發作時可用平喘藥物緩解,也可自行緩解,哮喘發作后恢復的正常,可以完全沒有癥狀。

        2、病人主要表現是呼氣時很困難,并有咳嗽、咯痰等癥狀,檢查肺部時可聽到吹口哨似的聲音,叫“哮鳴音”。

        3、首先,哮喘發作前幾分鐘往往有過敏癥狀,如鼻癢、眼睛癢、打噴嚏、流涕、流淚和干咳等。這些表現叫先兆癥狀。

        4、隨后,立即出現胸悶,胸中緊迫如重石壓迫,約10分鐘后出現呼氣困難,這時甚至不用醫生的聽診器就可以聽到“哮喘音”,病人被迫端坐著,頭向前伸著,雙肩聳起,雙手用力撐著,用力喘氣。這樣的發作可持續幾十分鐘至半小時,自行或經治療而緩解。

        5、哮喘還表現為慢性,即四季都能發作,不管發作與否,經常有胸悶氣急,平時即有喘息及哮喘樣呼吸,可伴咯痰粘稠,可有低燒,這樣的病人多不能參加一般工作。

        6、有時哮喘沒有先兆癥狀即開始發作。有的哮喘發作持續數天不止,常常因為呼吸極困難而窒息,常常因心力衰竭、體力不支而死亡。還有的哮喘癥狀不典型,表現長期反復干咳、咽癢、胸悶不適,一般消炎止咳治療無效,應想到有可能不是典型哮喘,往往給以平喘治療而緩解。

        3、小孩子哮喘是什么原因

        1、哮喘病因復雜,危險因素很多,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致發病。

        2、本病多為多為多基因遺傳性疾病,約20%病人有家族史。多數患者有嬰兒濕疹、過敏性鼻炎或和食物(藥物)過敏史;部分患兒伴有輕度免疫缺陷,如IgG亞類缺陷病、補體活性低下等。發病常與環境因素(過敏原吸入、感染、環境污染、香煙暴露等)有關。

        3、食物過敏是哮喘的誘發原因之一,奶、蛋、魚蝦、花生、大豆等食物是常見的過敏原,可通過患兒家長的細心觀察來發現,予以避免食用,必要可檢測食物過敏原,以飲食戒斷或脫敏。酒、茶、咖啡、可樂飲料、巧克力及辣味等佐食常可引發哮喘或使瘙癢加劇,故應限制食用。

        4、得了哮喘怎么辦

        1、得了哮喘以后,首先要去醫院做個檢查,看看是對什么過敏,然后一定要避免接觸過敏原,也要吃一些藥物來控制

        2、平時要注意室內的空氣的清新,還要注意室內空氣的濕度。有條件的話,可以使用加濕器等。一定要注意室內清潔,塵土中的螨蟲和細菌,會加劇哮喘的狀況

        3、盡量不要養花草,還有小寵物。花草的花粉,還有寵物的皮毛里,有很多物質都會成為導致哮喘的過敏源.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