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母嬰 > 孕婦腸胃炎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孕婦腸胃炎怎么調節飲食?[圖]

        孕婦腸胃炎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孕婦腸胃炎怎么調節飲食?[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5 19:27 孕婦腸胃炎孕期懷孕

        腸胃炎是消化系統疾病的一種,主要是由于飲食護理不當導致的,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需要及時治療,并且做好護理工作,那么孕婦腸胃炎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孕婦腸胃炎怎么調節飲食?孕婦腸胃炎的注意事項有很多,下面就來詳細了解如何治療好吧。

        孕婦腸胃炎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孕婦腸胃炎怎么調節飲食?(1)

        1、孕婦腸胃炎注意事項

        1.酌情短期禁食

        去除病因,臥床休息,停止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和藥物。急性期病情較重,排便次數多,常伴嘔吐,此時應禁食,可酌情短期禁食(1-2餐),使胃腸道徹底休息,依靠靜脈輸液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病情較輕的患者,可飲糖鹽水,補充水和鹽,糾正水鹽代謝紊亂。

        2.補充水分

        鼓勵飲水,由于嘔吐腹瀉失水過多,孕婦在盡可能情況下多飲水,補充丟失水分。以糖鹽水為好(白開水中加少量糖和鹽而成)。不要飲含糖多的飲料,以免產酸過多加重腹痛。嘔吐頻繁的病人可在一次嘔吐完畢后少量飲水(50毫升左右),多次飲入,不至于嘔出。如果持續嘔吐或明顯脫水,則需靜脈補充5%—10%葡萄糖鹽水及其他相關電解質。

        3.就醫治療

        孕婦若嘔吐、腹瀉嚴重,脫水明顯,應及時送醫院靜脈輸液治療,一般1-2天內很快恢復。嘔吐劇烈時可加用止吐藥。如果腹瀉持續時間超過24~48小時并且沒有跡象表明有更嚴重的細菌感染,可加用止瀉藥。通常不建議隨意使用止吐藥和止瀉藥。應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4.調整飲食

        一般嘔吐停止后可選用清流質軟食,注意少量多餐,以每日6~7餐為宜。開始可給少量米湯、藕粉等。待癥狀緩解,排便次數減少,可改為全流質,如增加蒸蛋羹、咸蛋黃米糊、蓮子米糊、濃米湯甩蛋花、胡蘿卜米糊等食物。

        盡量少用產氣及含脂肪多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蔗糖、過甜食物以及肉類。最好不用高脂肪、高糖及強烈刺激性的食品。禁食生冷食物。

        5.切勿濫用抗生素

        由于抗生素可能會引起腹瀉或促進耐藥菌生長,即使胃腸炎的致病菌已經明確,抗生素通常也不建議使用。但是,某些病原菌(如彎曲桿菌、志賀菌、霍亂弧菌等)感染或患者有旅行者腹瀉,可使用抗生素。

        對于病毒感染所致的胃腸炎,抗生素并無效果。寄生蟲感染所致胃腸炎需使用抗寄生蟲藥物。具體應在醫生的監督下服用藥物。

        2、腸胃炎的簡易療法

        1、生姜20克,蜂蜜2湯匙,先將生姜洗凈榨汁,與蜂蜜混合,用150毫升熱開水沖泡飲用,每日服4-5次。

        2、花椒3-5克,生姜3片,白面粉100克,將花椒曬干,研為細末,與面粉拌勻,緩緩倒進水中煮粥,粥沸后加生姜片即可食用。

        3、大蒜3瓣,米醋1小杯,大蒜搗爛,加醋調勻,緩緩咽下。

        4、扁豆30-60克,加適量水,煎成濃汁,分2-3次飲用。

        3、孕期要謹慎吃的食物

        1、蘆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懷孕中的婦女若過量飲用蘆薈汁,容易引起腹痛、嘔吐、便血,甚至導致流產。

        2、螃蟹:螃蟹味道鮮美,但其性寒涼,有活血祛瘀之功,故對孕婦有不利影響,應慎吃。

        3、薏米:中醫認為薏米質滑利,且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可促使子宮收縮、具有誘發流產的可能性,故應慎吃。

        4、馬齒莧:馬齒莧藥性寒涼而滑利,對于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能使子宮收縮次數增多、強度增大,易造成流產,故應慎吃。

        6、杏子及杏仁:由于妊娠胎氣胎熱較重,故產前一般應吃清淡食物,而杏子的熱性,一次食杏過多,還能引起上火,故孕婦應慎吃。

        7、甲魚:由于甲魚性味咸寒,有較強的通血絡、散瘀塊的功效,因此具有一定墮胎之弊,故孕婦應慎吃。

        8、辣椒:適量吃辣椒對人攝取全面的營養成分有好處。但過量進食辣椒會刺激腸胃、引起便秘、加快血流量等。如果屬于前置胎盤的情況則應絕對禁止食用。

        9、花椒、八角、桂皮、五香粉:這些屬于熱性調味品,易消耗腸道水分,使腸道分泌液減少而造成腸道干燥和便秘,孕婦應盡量少吃或不吃。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