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膳食 > 食品安全 > 木耳怎樣吃會中毒?夏天吃木耳要注意什么?[圖]

        木耳怎樣吃會中毒?夏天吃木耳要注意什么?[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7 21:53 木耳銀耳黑木耳

        平時很多人都喜歡吃黑木耳,黑木耳有素中之王的美稱,可以看出黑木耳的營養價值到底是有多高,黑木耳可以加入很多菜中,不僅增加營養,而且增添菜色,一般大家買的黑木耳都是干的,烹飪之前要泡,那木耳怎樣吃會中毒?夏天吃木耳要注意什么?

        木耳怎樣吃會中毒?夏天吃木耳要注意什么?(1)

        1、兩種情況下變奪命木耳

        (1)久泡木耳不吃

        木耳當發泡時間超過8小時,變質所導致的細菌量將達到原來的數倍至幾十倍,就有可能生成毒素,易造成急性生物毒素中毒。

        (2)吃木耳不能狼吞虎咽

        未嚼爛的木耳入腹后體積會繼續膨脹,形成了急性腸梗阻。

        所以木耳一定煮熟,并且要細嚼慢咽、咀嚼完全才能吞下。

        2、安全吃木耳有技巧

        (1)溫水泡發

        發泡木耳最好用熱開水,熱水會縮短發泡時間,減少木耳被細菌污染的機會。做菜的時候,用這個方法只需3~4個小時就可將木耳發泡好,加點鹽,浸泡半小時就可以讓木耳快速變軟。需要提醒的是,泡發后仍然緊縮在一起的部分不宜吃。

        (2)淀粉能清洗干凈雜質

        木耳好吃,但是沒洗干凈吃起來特別難受。這里也教您一招,在溫水中放入木耳,然后再加兩勺淀粉,接著進行攪拌,用這種方法可以去除木耳細小的雜質和殘留的沙粒。

        (3)忌和它們同吃

        1、木耳不要和田螺一起吃,從食物藥性來說,寒性的田螺,遇上滑利的木耳不利于消化,所以二者不要同食。

        2、患有痔瘡者,木耳與野雞不宜同食,野雞有小毒,二者同食易誘發痔瘡出血。

        3、木耳不宜與野鴨同食,野鴨味甘性涼,同時易消化不良。

        4、另外木耳有抗凝的功能,有出血性疾病的人不宜食用,孕婦也不宜多吃。

        (4)泡發不宜超8小時

        如果室內溫度在20℃以上,特別是夏季高溫,木耳變質的速度非常快。當發泡時間超過8小時,變質所導致的細菌量將達到原來的數倍至幾十倍,就有可能生成毒素,這種木耳就不要再吃了。

        在夏季高溫時節,建議盡量縮短木耳的泡發時間,或者覆一層保鮮膜、放進冰箱冷藏室泡發。一旦木耳出現異味、糟爛等情況,就不要食用了。

        3、三種吃法營養翻倍

        木耳營養豐富,可葷可素,建議在三餐中尤其是早餐,增加以黑木耳為主的涼拌菜,

        多用木耳作為配菜,烹制清爽蔬菜菜肴,作為日間加餐,可以燉紅棗木耳湯。推薦三種種吃法,清爽可口營養翻倍。

        (1)涼拌木耳洗刷血管

        材料:黑木耳適量、香菜、青紅辣椒

        做法:

        1、把青紅尖椒洗凈切小段,香菜洗凈切碎,熟花生米研碎。

        2、陳醋,生抽、鹽、白糖調成酸甜味汁。

        3、泡發并焯燙過的黑木耳,撒上辣椒粒,倒進酸甜味汁拌勻。最后撒上熟花生米碎拌勻。

        (2)紅棗木耳湯養血

        材料:紅棗10枚,黑木耳15克,冰糖適量。

        做法:

        1、將紅棗沖洗干凈,用清水浸泡約2小時后撈出,剔去棗核。黑木耳用清水泡發,摘洗干凈。

        2、把紅棗、黑木耳放入湯盆內,加入適量清水、冰糖,上籠蒸約1小時即成。

        (3)木耳炒絲瓜抗癌

        材料:絲瓜、木耳各200克,各種調料。

        做法:

        1、絲瓜去皮切塊;木耳洗凈撕片。

        2、鍋中油熱,下蔥花、花椒粉爆香,加絲瓜、木耳翻炒至熟,出鍋前加調料。

        4、分辨真假的方法

        專家提醒消費者,黑木耳并非越黑越好,消費者可通過辨別顏色來區別真假。

        1.真正的黑木耳正面是黑褐色,背面是灰白色的,而地耳是黃褐色的,用硫酸鎂浸泡過的木耳則兩面都呈黑褐色。

        2.同時,黑木耳味道很自然,有股清香味,而摻假的木耳有墨汁的臭味。把經過“加工”的“黑木耳”泡在清水中,很快水就會變成墨黑色。

        3.此外,真木耳嚼起來清香可口,而經過硫酸鎂浸泡過的木耳又苦又澀,難以下咽。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