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是秋冬季節(jié)滋補的肉食,在寒冷的冬季吃燉羊肉不能能溫補,還能增強(qiáng)身體的抵抗力。羊肉的做法很多,但是羊肉有膻味,所以在做羊肉的時候要注意除膻味的技巧。那么,羊肉怎么做好吃?羊肉怎么做好吃又簡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醫(yī)認(rèn)為羊腩性溫味甘,能益氣血、補虛損、溫元陽。白蘿卜燉羊腩有益氣補血、養(yǎng)肝明目的功效,烹制時要加入杞子、茴香、冰糖和紹酒。
材料:白蘿卜250克、羊腩400克,杞子、茴香各20克,冰糖、紹酒各1茶匙,生姜4片。
烹制:白蘿卜去皮,洗凈、切塊;羊腩洗凈、切塊、置入有姜、酒的沸水“氽水”,再洗凈。與冰糖、紹酒和熱開水1000毫升(約4碗量)一起下燉盅, 加蓋隔水燉約2個小時便可,進(jìn)飲時方下鹽,為3~4人量。
海馬是有名的南藥,具有補腎壯陽、治血理傷的功效,《本草綱目》:“海馬,雌雄成對,其性溫暖,故難產(chǎn)及陽虛多用之。”羊肉則有強(qiáng)壯健力、暖腎補血之功。此湯有補腎補血、養(yǎng)陽益氣的作用,為春日乍暖還寒時的養(yǎng)生靚湯,適宜陽虛、體虛者和婦人飲用。
材料:海馬1對,紅棗6個,羊肉250克、生姜3片。
烹制:海馬浸泡,白酒洗凈;羊肉切塊、置姜酒的沸水“氽水”,再洗凈;紅棗去核。一起與生姜下燉盅,加入熱開水500~750毫升(約2~3碗量),加蓋隔水燉約3小時便可,進(jìn)飲時方下鹽,為2人量。
古代食療書《千金·食治》說羊肚:“主胃反,治虛羸、小便數(shù)、止虛汗。”古亦有“以臟補臟”之說,所以它有健補脾胃之功。以補脾胃、益肺腎的中藥淮山燉之,有養(yǎng)胃、滋肺腎的食療功效,同時還可用于治療消渴多尿。
材料:淮山150克、羊肚300克、生姜4片、黃酒少許。
烹制:把淮山浸泡、洗凈切塊;將羊肚翻轉(zhuǎn),拌上鹽后不斷搓揉,再清水沖洗,反復(fù)多次,切塊。一起與姜、黃酒下燉盅,加熱開水1000毫升(約4碗量),加蓋隔水燉約3小時,進(jìn)飲時方下鹽,為3~4人量。
古代食療書《隨息居飲食譜》:“羊腦、治風(fēng)寒入腦、頭疼久不愈。”杞子和益智仁均為補益類中藥,分別有滋補肝腎、明目和補腎、溫脾的功效,合為燉湯,有養(yǎng)肝腎、補腦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血虛頭痛、眩暈、癲癰等疾患。
材料:杞子20克、益智仁6克(中藥店有售)、羊腦1副、生姜3片。
烹制:中藥稍浸泡、洗凈;羊腦洗凈,“氽水”,再洗凈。一起與生姜下燉盅,加入熱開水500毫升(約2碗量),加蓋隔水燉約2個半小時便可,進(jìn)飲時方下鹽,為1~2人量。
中醫(yī)謂:“春夏養(yǎng)陽”,蓮藕雪耳羊肉湯有益氣助陽、養(yǎng)血潤燥的功效,為春日養(yǎng)陽的滋補靚湯,且清潤鮮美可口,同時,中醫(yī)認(rèn)為蓮藕能清熱除煩、養(yǎng)心生血;雪耳能滋陰潤肺、養(yǎng)胃生津。由它們搭配為湯,不燥不熱。
材料:蓮藕500克,雪耳25克、羊肉500克、生姜3片。
烹制:蓮藕刮皮、洗凈;雪耳浸泡;把羊肉洗凈,切塊,置有姜酒的沸水中“氽水”,再洗凈。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文/廣東省中醫(yī)院藥師 佘自強(qiáng)
將白蘿卜戳上幾個洞,放入冷水中和羊肉同煮,然后將羊肉撈出,再單獨烹調(diào),即可去除膻味。
將羊肉切成塊放入水中,加點米醋,待煮沸后撈出羊肉,再進(jìn)行烹制,也可去除羊肉膻味。
煮羊肉時,若放入少許綠豆,亦可去除或減輕羊肉膻味。
燒羊肉時,加入適量咖喱粉,一般以1000克羊肉放半包咖喱粉為宜,煮熟煮透后即為沒有膻味的咖喱羊肉。
將生羊肉用冷水浸洗幾遍后,切成片、絲或小塊裝盤,然后每500克羊肉用料酒50毫升、小蘇打25克、食鹽10克、白糖10克、味精5克、清水250毫升拌勻,待羊肉充分吸收調(diào)料后,再取3個雞蛋的蛋清、淀粉50克上漿備用。放置一段時間后,料酒和小蘇打可充分去除羊肉的膻味。
燒煮羊肉時,用紗布包好碾碎的丁香、砂仁、豆蔻、紫蘇等同煮,不但可以去膻,還可使羊肉具有獨特的風(fēng)味。
將羊肉用冷水浸泡2~3天,每天換水兩次,將羊肉肌漿蛋白中的氨類物質(zhì)泡出來,也可減輕羊肉膻味。
燉羊肉時,在鍋里放入幾片干橘皮,煮沸一段時間后撈出棄之,再放入幾片干橘皮繼續(xù)煮,也可去除羊肉膻味。
選上幾個質(zhì)量好的核桃,將其打破,放入鍋中與羊肉同煮,也可去羊肉膻味。
將山楂與羊肉同煮,去除羊肉膻味的效果甚佳。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jìn)腸胃蠕動,增強(qiáng)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wǎng)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