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懷孕期間的飲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吃了不可以吃的食物,就很有可能會影響肚子里的寶寶,此外寶媽還需要注意補充所需的營養物質,來使肚子中的寶寶更加健康,但在懷孕其實也不是可以隨便吃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孕婦不能吃哪些食物吧!
本文目錄
1、孕婦不能吃哪些食物?
2、孕婦吃什么有營養?
3、孕婦吃什么補鈣?
1、辛辣刺激食物:這樣的食物口味比較重,而且添加了很多調味劑,對于懷孕后的孕媽媽來說是不適合的,在懷孕之后腸胃本來就比較虛弱,如果經常吃這些辛辣的食物,可能就會刺激腸胃,讓孕媽媽感覺到非常的不舒服,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拉肚子的情況,也會影響到胎兒的健康發育。
2、熱性食物:辣椒、花椒、八角、茴香等對于孕婦的腸道來說是不利的,會造成胃腺分泌的減少,甚至會出現胃痛以及便秘。當孕婦排便過于用力的時候,會使得子宮受到壓迫,從而引發流產。
3、興奮食物:類似于咖啡等飲品,在孕媽媽大量食用之后,很有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心跳加劇等癥狀,而且咖啡中的咖啡因成分,還能夠經過胎盤進入到寶寶的體內,造成胎兒發育的問題。而且茶葉當中的咖啡堿也不利于孕婦自身和胎兒的健康。
4、甜食:甜食會影響到孕婦對其他營養成分的吸收,會造成孕期營養缺乏,而造成胎兒所攝取到的營養不足,由此可能引發流產。
5、調味品:比如味精,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調味品,由于味精當中的谷氨酸鈉比較多,血液中的鋅與其結合之后會從尿中排出,所以,攝入過多味精會造成孕婦流失鋅質,對于胎兒發育不利,有可能造成流產的發生。
6、酒類飲料:酒味甘辛性溫,燒酒性大熱,雖能通經脈,御寒氣,行藥勢,但因其辛熱,能助火熱,消胎氣,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因此孕期應忌飲酒類飲料。
7、肉湯:睡覺之前最好不要喝肉湯,可能會導致消化不充分,而且肉湯中含有的熱量是非常大的,這些熱量很可能會轉化為因為媽媽身體上的脂肪,媽媽的體重過重,還會對寶寶形成影響。
1、蛋白質。由于早期胚胎缺乏合成氨基酸的蛋白,故胎兒發育所需的氨基酸不能自身合成,全部需由母體供給。如果準媽媽蛋白質攝入不足,可引起胎兒生長緩慢、身體過小。因此,孕婦在此期間,應食用畜禽肉類、乳類、蛋類、魚類及豆制品類等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品,并保證每日至少攝入40克蛋白質,才能維持母體的需要。
2、碳水化合物。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有5大類:谷物、蔬菜、水果、奶和糖。碳水化合物可供給熱量,尤其葡萄糖是胎兒能量的主要來源。因胎兒耗用母體葡萄糖較多,故需要及時補充,以免因饑餓而使體內血液中的酮體蓄積,并積聚于羊水中,被胎兒所吸收。
3、礦物質。這里所說的礦物質主要指鋅和銅。胚胎早期缺鋅可導致胎兒生長遲緩、骨骼和內臟畸形,還可使中樞神經細胞的有絲分裂和分化受到干擾,嚴重缺鋅者可致胎兒發生脊柱裂、腦積水等畸形。銅攝入不足,也可導致胎兒骨骼、內臟畸形。在孕早期,孕婦應食用含有鋅、銅等胎兒發育所需微量元素的食品。海產品、紅肉類、動物內臟是鋅的極好來源,干果類、谷類胚芽和麥麩也富含鋅。含銅豐富的食物有貝類、動物肝腎、魚類、堅果及干豆類,牡蠣含銅量特別高。
4、維生素。孕早期的女性因代謝改變和妊娠反應,特別需要補充足夠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C和葉酸等營養素。孕婦在孕早期應多吃一些肉類、蛋類、各種蔬菜和水果來補充維生素。嘔吐嚴重者應多食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以防止酸中毒。
5、葉酸。孕早期葉酸嚴重缺乏或服用葉酸拮抗劑可引起胎兒神經管畸形。現有的研究已證實,懷孕前后增補葉酸攝入量,可以預防大部分神經管畸形兒的發生。各種蔬菜、動物肝臟、腎、蛋黃、橘子、香蕉、酵母等均為富含葉酸的食物來源,豆類含量亦較多。
孕婦如果缺鈣可選擇食物進行補鈣也可在醫生建議下選擇孕婦適用的鈣片。補鈣的食物包括奶制品、海產品、豆制品、堅果類以及動物骨頭湯類等,食物補鈣較為安全且可攝取別的營養物質。
孕期女性不僅應注意補鈣還應注意其他營養物質的補充,因為在胎兒發育過程中會吸收母體大量營養,母體營養不良不僅對自身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嚴重影響胎兒發育。女性在妊娠期可多攝入富含維生素、高蛋白以及一些富含鐵質的食物,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適量服用葉酸,預防胎兒的神經管畸形、腦積水等癥狀。孕婦在懷孕3個月后,胎兒發育已經成形,需要更多的鈣質,來滿足正常的生長發育。這時孕媽要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含鈣豐富的食物有乳類與乳制品如牛奶、奶粉、酸奶、乳酪等。孕婦可以適當吃豆制品補鈣。海產品是公認的補鈣快的食物,如鯽魚、鯉魚、蝦、蝦皮、海帶、紫菜、海參等,這些海產品不僅含鈣很高,還富含優質的蛋白質,營養價值極高,也是補鈣最快最好的食物。
總結:懷孕的時候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媽媽吃什么,寶寶就會跟著吃什么,所以寶媽在吃東西前都要考慮這個東西對寶寶好不好,不要隨便吃東西啦!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