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女性 > 怎樣預防產后抑郁 向好友傾述與家人共同照顧孩子

        怎樣預防產后抑郁 向好友傾述與家人共同照顧孩子

        大眾健康網 2023-05-26 00:49 產后抑郁癥狀怎樣預防

        眾所周知,寶媽生產后,由于性激素、社會角色及心理變化所帶來的身體、情緒、心理等一系列變化,可能會患產后抑郁癥。產后抑郁是一種很常見易得的病狀,得這種病的人數更是高的嚇人,可以說有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九十的準媽媽會得產后抑郁。一般來說得產后抑郁的原因,是不能適應媽媽的角色轉換。那怎樣預防產后抑郁?快來讓我們一起了解看看吧!

        本文目錄

        1、怎樣預防產后抑郁?

        2、產后抑郁癥的表現有哪些?

        3、產后抑郁癥可以喂奶嗎?

        怎樣預防產后抑郁?

        1、向好友傾述

        向他人傾述是宣泄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新媽媽們在感到煩惱時一定不能壓抑著,而是向丈夫、好友等傾述,說出自己心中的不愉快能夠使自己得到釋放?;蛘呖梢韵蛴薪涷灥膵寢層懡涷?,向她們學習如何化解痛苦,找到照顧孩子的正確方法,這樣做能夠避免產后抑郁。

        2、與家人共同照顧孩子

        有些新媽媽在孩子生下來以后就獨自一人照顧孩子,獨自照顧孩子的后果就是自己累壞,心情抑郁。所以一定要學會與家人共同照顧孩子,減輕負擔,避免過度勞累而心情煩躁。經濟條件寬裕的話,可以請月嫂來幫忙照顧孩子,這樣新媽媽的壓力將會大大減少,心情也不會沉重了。

        3、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健康的飲食能夠為新媽媽補充營養,恢復體力,使自己擁有足夠的精力去照顧孩子。新媽媽們還可以食用一些能夠預防產后抑郁的食物,如牛奶,蜂蜜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減少新媽媽們的沮喪。

        4、合理運動

        運動也是減輕壓力的方法之一,新媽媽在照顧孩子的空閑時間里可以做一些適當的運動,舒緩自己的壓力,如散步。值得注意的是,新媽媽的運動量一定要少,不能過度,否則只會加劇自身的勞累,更加影響心情。

        產后抑郁癥的表現有哪些?

        1、抑郁心境

        病人顯得很悲傷,表情苦悶,唉聲嘆氣,甚至常??奁?/p>

        2、愉快感缺乏

        病人自稱高興不起來,沒有任何事情能使她們高興。

        3、疲勞感

        大多數產婦均認為產后體虛,顯得十分疲勞、精力不足,甚至不能照料嬰兒,常感到自己是無用的人。

        4、語速、思維或運動遲緩

        抑郁患者說話常緩慢或簡單回答,思考問題回答問題需很長時間,一個簡單穿衣動作也很緩慢,有些患者說記憶力下降。

        5、食欲改變

        許多患者進食減少,即使是十分可口的飯菜也常拒絕或只吃一點,體重減輕。

        6、睡眠障礙

        抑郁患者常伴有入睡困難、焦慮不安,或早醒、醒后很難再入睡。7、軀體不適:常有頭痛背痛、四肢無力、腹脹便秘、惡心嘔吐、口干口苦等,雖經各種檢查和治療,既無相應陽性結果,癥狀也無緩解。

        8、激越

        有些患者有時表現極度不安、緊張、不知所措、來回走動等。

        9、性欲低下

        對性生活毫無興趣。

        10、自罪自責

        患者常認為由于自己無能,過失而導致了錯誤,甘愿受處罰,認為自己不是稱職的母親。

        11、無助感、厭世和絕望感

        有些患者感到家庭社會地位因自己的“過錯”而喪失,自己又無力扭轉此局面而絕望和無助,想到自殺,以此來擺脫痛苦和絕望。

        產后抑郁癥可以喂奶嗎?

        產后抑郁癥是否可以給寶寶喂奶要依據病情而定,若只是輕微的癥狀是可以進行母乳喂養的,但若是病情嚴重最好暫停母乳喂養,因為產后抑郁癥患者母乳中會分泌一種酸性物質,寶寶長期飲用這種酸性物質對生長發育是很不利的,孩子性格可能變得孤僻、憂郁,且患有產后抑郁癥在喂奶的時候也會顯得不專心甚至還會出現其他癥狀,對寶寶的成長發育很不好。此外,情緒是受內分泌調節的,而乳汁屬于體液的成分,內分泌紊亂的遞質受體存在于體液中,間接孩子的情緒也會或多或少的受影響。

        總結:要預防產后抑郁癥其實很簡單,需要我們做好撫養孩子的心理準備;分娩過后,家人(尤其是丈夫)的注意力不要完全轉移到寶寶身上,此時的產婦更需要關懷!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